【香港保險業前瞻之一】香港現時有約11.2萬名持牌保險代理和經紀,2023年首3季的毛保費總額就已經達到4,286億港元,保險密度和保險滲透率更分別排名亞洲第1及第2位。雖然在通關後內地訪客來港投保,帶動保費增長,但相關增長於第3、4季已經開始放緩,在第3季更按季下跌近33%。

到底香港保險業除了內地訪客的新造業務之外,還可以有什麼發展方向呢?《香港財經時報》製作香港保險業前瞻系列,將會邀請業界翹楚探討前景,頭炮請來與保險業的淵源極深的「公職王」陳智思,他除了於1998年至2008年間連任3屆保險界立法會議員之外,亦是亞洲金融主席兼總裁,他指出現時香港保險業的發展主要在人壽保險,並提出3個壽險以外的新機遇。

主要投資:保險

亞洲金融的保險相關投資涉及各個範疇的保險,包括:

此外,亦有投資印尼、柬埔寨、菲律賓、老撾等東南亞市場的保險公司。陳智思估計亞洲金融的120億帳面價值(Book Value)中,有約7成投資在保險,但大部分都集中在商業保險,個人保險相對較少。

一般保險涵蓋不同層面

陳智思指出大眾對保險的認識大部分都是個人的保險產品,例如人壽保險、醫療保險,又或是旅遊保險等,但保險的種類其實很多,以亞洲保險為例,就是屬於「一般保險」,也可以被稱為「非壽險」。一般保險當中包括但不限於:

  • 旅遊保險
  • 汽車保險
  • 船舶保險
  • 家居保險
  • 家傭保險等

涵蓋個人、家庭、商業等不同層面。

香港保險業增長主要在壽險

陳智思指出坊間一直以為香港的保險業發展十分蓬勃,單看數字的話,保費的確有所增長,但其實增長主要集中在人壽保險市場。

「壽險個市場大過一般保險多好多」

而人壽保險市場的增長則主要得益於內地市場。

內地客帶動人壽保險增長

在中港通關之後,根據保監局發表的2023年上半年香港保險業臨時統計數字,2023年上半年內地訪客的新造業務保費上漲至319億港元,即相等於個人業務總額31%,當中終身壽險和危疾保障佔已發出保單份額的89%。

陳智思認為香港的保險產品眾多,對於想要分散風險的內地投保人而言具有相當的吸引力。雖然現時在理賠、售後服務的處理上未夠便利,但一旦未來大灣區售後服務中心正式落成,將會為壽險市場提供相當大的機遇,亦是支持壽險市場持續發展的原因。

陳智思, 香港保險業前瞻, 亞洲金融主席, 有生意自然有人才, 人壽保險, 新機遇, bt專訪, hkbt, 香港財經時報
圖片:受訪者提供
陳智思指出香港現時人壽保險市場的增長主要依靠內地訪客帶動。

一般保險未能得益

「你唔會走嚟買個旅遊保險,專登走嚟香港買個旅遊保險,點解你唔係內地買個旅遊保險?如果你係內地出發」

內地訪客大幅帶動人壽保險的發展,但一般保險卻未能從中得益,甚至非壽險的保費收入在過去一段時間有所下跌。根據保監局的數字,在2023年首三季,一般保險業務的毛保費及淨保費分別上升4.7%和3%,但同時已償付申索毛額的升幅達5.6%,整體承保利潤由34億港元顯著下降至15億港元。

發展趨勢並不理想

「整體黎講,一般保險,即是非壽險的業務,其實增長的幅度就唔係咁理想。」

陳智思指出現時一般保險的市場在保費上受到相當大的壓力。一來,再保的成本提高了;二來,一般保險公司亦正在面對投資方面的壓力。但是,這些保費的壓力卻無法轉嫁給市民,從而導致一般保險市場面對巨大的競爭,保費收入卻沒有很大加幅。

「成個保險業的發展都是平穩的,但一般保險成個市場是有萎縮的。」

他更提到,甚至有些時候一般保險的生意會被新加坡搶去 。

新加坡積極搶專業保險人才

陳智思直言一般保險其實需要很多專業的人才,例如船舶保險、航空保險等較複雜的商業保險,就需要相應的專業知識。但是,在過去的一段時間內,新加坡政府十分積極去搶人才,提供各種優惠和補貼,令到實質在做風險管理的專業人才去了新加坡。

以船務為例,陳智思就指出香港有很多造船公司,絕對有能力做到船務方面的保險中心,但生意卻被新加坡搶走。

機遇(1)鼓勵在港買更多保險產品

在一般保險中,陳智思表示現時只有2類保險法定要求一定要在香港買,就是:

  1. 汽車保險
  2. 勞工保險

除此之外的一般保險產品都不強制要在香港購買,他認為政府有協助推行的角色,鼓勵大眾或企業在香港買更多一般保險產品,又或者像新加坡一樣,吸引外地人來香港購買相關服務。

「再保中心」和「自保中心」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新一份財政預算案中提出發展專業保險市場,成為國際風險管理中心。而陳智思亦提到政府一直希望香港可以擔當「再保中心」和「自保中心」的角色,他認為香港絕對有能力做到再保中心,但自保中心就需要國家政策的配合。

「因為好多生意走了,要拉返返嚟係一個難度,但係你唔做咩?唔做未越來愈差。」

機遇(2)再保險

再保險(Reinsurance)是指保險公司透過向專業再保險公司投保,從而轉移和分擔可能會面對的風險。陳智思認為香港是絕對有能力可以做到再保中心,香港現時亦有幾間再保公司。

回顧保監局公布的2023年首3季數據,香港再保險業務方面,毛保費和淨保費分別為142億港元(上升2.9%)及68億港元(下跌4.7%),增長由財產損壞業務所帶動,但卻被意外及健康業務和一般法律責任業務拖累。

機遇(3)專業自保

專業自保(Captive Insurance)是指由大企業成立的保險公司,透過「自己保自己」的方式分散可能的風險,而這些大企業不一定需要在香港做生意,只是將自保公司放在香港。

在新一份財政預算案中,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亦提出會致力爭取海內外企業來港設立專屬自保公司。

陳智思, 香港保險業前瞻, 亞洲金融主席, 有生意自然有人才, 人壽保險, 新機遇, bt專訪, hkbt, 香港財經時報
圖片:香港財經時報
陳智思提出3個人壽保險以外的發展機遇,當中包括發展再保險市場和吸引大企業來港設立自保公司。

壯大香港保險業規模

陳智思指出要成立自保公司的前提是企業的規模要夠大,雖然香港的企業很難做到,但內地正正有很多大企業足夠資格成立自保公司,所以香港發展成為「自保中心」是有機會能夠達成的目標。

同時,這些自保公司也需要再保險去分散風險,從而帶動香港再保險業務的發展,同時壯大香港保險業的規模。只不過,問題在於如何吸引這些大企業來港?陳智思就認為有2個層面。

2點吸引企業來港

首先,在政策方面,政府可以提供稅務或其他優惠鼓勵企業來港設立自保公司。此外,亦需要國家的政策配合,以吸引內地的大企業來港。

其次,大企業來香港設立自保公司需要專業的人才和配套。然而,陳智思指出香港正是缺乏相關的專業人才。

陳智思:有生意自然有人才

「你無生意係度,邊有人留係度」「當你有一個需求在,不只是香港人才,是全世界人才都會來。」

陳智思指出香港保險業界缺乏人才的現象已經存在多年,但卻一直得不到正視。他認為人才知所以會外流到新加坡,就是因為生意都在新加坡,假設今日香港有很多大型自保公司,因為有再保險的需要,再保公司都會投放資源來香港。

藉此帶動了整個行業的發展,也多了人才的需求。只要有新的生意的機遇在,人才就會回來。

「點搶返人才返黎,其實老實講句係搶唔到架」「你生意喺度啲人就仆返嚟啦!」

按此免費訂閱《香港財經時報》HKBT 新聞快訊

更多BT專訪文章

免責聲明:本網頁刊載的所有投資技巧及分析,僅供參考用途。讀者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要自行判斷及審慎處理,更要自行掌握市場最新變化。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網頁及相關作者與受訪者無關,本網頁概不負責 。而本網頁所有專欄作者的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