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費融資懶人包】在過往2年間,市場進入加息周期,從而影響到對利率變化較爲敏感的保費融資業務。最近金管局和保監局都分別撰文提醒市民投保相關業務要審慎,並提出3個必知風險,當中提前退保的虧損率甚至可能超過100%,想靠保費融資獲利就要等一個時機!

保費融資

保費融資(Premier Financing)是一項貸款安排,也是財富管理中一種常見的做法。做法是投保人向銀行或其他機構貸款用作購買新保單的保費,並將新保單的部分或全部權益作為貸款的抵押品,與「做按揭買樓」有點相似。

通常保費融資貸款的金額高達所需保費的8至9成,投保人只須支付總保費中的一小部分,並用貸款支付其餘保費,即是「以槓桿方式投購新保單」。

槓桿效應放大回報

在理想的情況下,當保單回報高於貸款利息時,投保人就可賺取兩者之間的息差。假設投保人以100萬港元本金投保一份保證回報的3年期儲蓄保險,在3年保單期滿後可取回110萬港元。

但是,如果投保人選擇使用6倍槓桿,即自己依舊付出100萬港元,但向財務機構借500萬港元,然後以600萬港元購買同一份3年期儲蓄保險,保單期滿後就可以獲得660萬港元。

賺取3倍利潤

假設貸款利息為每年10萬港元,保單期滿後獲得的660萬港元,在扣除100萬港元本金、500萬港元貸款及30萬港元的3年貸款利息後,可以獲利30萬港元。在相同本金的情況下,使用保費融資可以賺取3倍利潤。

  • 660萬(保費期滿價值) − 100萬(本金)− 500萬(貸款)− 3年 X 10萬(貸款利息) = 30萬港元

加息增加風險

不過,保費融資是一把雙刃劍,在過往比較低息的環境下,投保人可用較低的借貸成本從銀行等財務機構貸款,再轉投於回報率較高的保單上,從而賺取兩者之間的息差,借助槓桿效應倍大保單回報。

但在過去的兩年期間,市場進入加息週期,利率高企導致相關的償債成本隨之上升,再加上保證回報的保單未必比利息成本高息,而投保回報較高的分紅保險產品收益則會受到保險公司投資表現影響,並非保證回報且回本期較長,增加保費融資的風險。

新造保費跌至9%

根據保監局公布的最新數據,在2023年保費融資已明顯放緩。在新造保費中,保費融資業務的佔比已由2022年的43%下跌至2023年的21%,2023年第四季度更跌至多年來單季最低水平的9%,反映投保人在高息環境下對保費融資取態審慎。

同時,保監局指出現時市場走勢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有投保人可能認為目前利率經已見頂並將逐步回調,正考慮使用保費融資;亦有投保人可能擔心高息仍將持續或保單回報不及預期,打算終止現有保單。

一個時機:低息環境有利保費融資

香港財經時報》早前訪問景淳國際董事沈珊梅Connie時,她指出市場普遍認為美國加息周期已經完結,並有機會在2024年減息。如果2024年真的進入減息週期,香港人有機會重新透過保費融資的方式賺取息差。

不過,近2年的美國加息也令不少人明白保費融資並不是如此簡單。

3個保費融資必知風險

金管局副總裁阮國恒於文章中就表示借助槓桿效應,投保人可以透過保費融資更靈活運用資金,但伴隨而來的風險也不容忽視。3個保費融資必知風險分別是:

  1. 浮動的利息成本
  2. 非保證收益及匯率波動
  3. 提前退保虧損的風險

(1)浮動的利息成本

利率走勢並非一成不變,過去兩年,全球貨幣政策收緊,利率上升,利息成本水漲船高。此外,個別銀行或會以本身的資金成本調整貸款利率,相關利息可能會有別於採用基準利率。因此,投保人應該清楚了解貸款的總利息成本是如何釐訂,及因而帶來的利率風險。

(2)非保證收益及匯率波動

部分保單的回報並不是保證收益,實際收益因此可能會低於利益說明文件中顯示的金額;而當保費融資貸款的利息成本高於保單實際回報時,投保人就會蒙受財務損失。如果保費融資貸款與保單採用不同貨幣,就更須要小心注意匯率風險,一旦保單的貨幣相對貸款的貨幣貶值,投保人也會大失預算。

如涉及保單回報和貸款利息均為浮動,在保單發出後,投保人應定期檢視相關資料,利用適當方式對波動做好額外風險準備,避免被迫提前退保。

(3)提前退保虧損的風險

利率上升會加重投保人的利息成本,假如投保人未能償還利息,或按照銀行要求還款,就可能要退保以償還貸款。在此情況下,保單的退保價值可能會大幅少於已繳保費連同利息支出,令投保人蒙受大幅虧損。

此外,保監局亦指出保單多涉及長年期,不單提早退保將帶來損失,由於投保人使用保費融資購買長期保單,在槓桿作用下,提早退保的損失可能會進一步倍大。

虧損率超過100%

在近期保監局查察的個案中,有投保人因為擔心利息上升,在保單生效僅幾個月後便退保,結果保單退保後的價值在用於償還貸款後僅餘400港元,30萬港元本金全部損失,考慮其他貸款費用,虧損率超過100%。

除了金錢損失之外,提早退保亦會令投保人失去保單原本提供的保障,就算日後再投保亦可能因健康狀況轉變等因素而無法獲得相同的保障。投保人無論在投保前或投保後都應充分考慮再做出明智的決策。

近50宗投訴

保監局和金管局近年收到的保費融資的相關投訴均有上升趨勢,保監局於2023年收到2022年和2023年分別收到28宗和50宗相關投訴,主要內容涉及:

  1. 中介人在銷售過程中未有提及有關風險
  2. 保單條款、借貸利率等資料不實或誤導

而金管局則於2021、2022及2023年分別收到4宗、34宗及48宗有關保費融資的銀行投訴,近期的投訴主要圍繞3個方面:

  1. 投保人聲稱不知道從銀行獲取了貸款並誤以為每月支付的款項是保費而非貸款利息
  2. 指稱銷售人員的陳述失實,例如保單的紅利一定足以彌補利息支出,或保費融資的槓桿效應一定可帶來更高回報等
  3. 指稱銷售人員在負擔能力評估中誇大投保人的流動資產,以獲批保費較高的保單

註:其中多宗案例與金管局所披露的投訴統計數字重疊,由兩局聯合跟進

2個投保前須知

綜上可見,大部分保費融資的投訴都與銷售人員或中介人的銷售手法相關。其實金管局和保監局已於2022年同步向業界發出指引,闡述保費融資的監管規定,當中要求業界加強風險披露水平,以及完善負擔能力測試以保障投保人利益。

投保人在使用保費融資投保前應該要先了解以下2個投保前須知:

(1)了解風險:重要資料聲明書

保費融資的監管規定要求,如果要使用保費融資,保險中介人或銷售人員須向投保人充分解釋保費融資可能涉及的風險,並請投保人簽署詳列保費融資風險的「重要資料聲明書——保費融資」。

投保人在決定進行保費融資前,應仔細閱讀保單及貸款文件,全面清楚理解相關特點與風險;在簽署文件前,也須充分了解並同意相關內容;投保人有權利,更有責任向銷售人員或中介人查詢清楚,拒絕簽署不明白或不同意的文件。

(2)如實完成負擔能力測試

此外,規定亦要求保險中介人或銷售人員應對投保人做出全面的負擔能力評估,適當考慮貸款影響。在未獲得保費融資貸款資料的情況下,保險中介人無法評估貸款影響,故不可提供任何保費融資的建議或招攬。

如果負擔能力評估的結果顯示投保人存在過度槓桿借貸風險,保險公司就必須施加額外措施,例如要求投保人提供資產及收入證明以供核實。

「財務需要分析」

負擔能力評估依賴於投保人進行「財務需要分析」(Financial Needs Analysis) 時提供的資料,當中的真確性非常重要。

保監局指出在近期查察的個案中,有保險公司因識別到投保人屬過度槓桿借貸風險投保人,便要求投保人「確認」有否額外流動資產或會否調整保費負擔能力,投保人則多次修改「財務需要分析」,不斷增加所申報的流動資產。多次修改不但令資料真確性成疑,更可能令投保人購買不合適的保單。

如實申報真實情況

保監局亦提醒投保人有責任提供真確的財務資料,不應誇大收入和流動資產等,以避免出現負擔能力錯配或推薦產品錯配。同時,金管局也提醒投保人在簽署相關文件前應該確定負擔能力評估反映自己的真實情況。

想了解更多詳情的投保人可以透過保監局的保費融資專題網頁了解更多相關風險。

按此免費訂閱《香港財經時報》HKBT 新聞快訊

更多保險相關文章

免責聲明:本網頁刊載的所有投資技巧及分析,僅供參考用途。讀者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要自行判斷及審慎處理,更要自行掌握市場最新變化。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網頁及相關作者與受訪者無關,本網頁概不負責 。而本網頁所有專欄作者的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