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保險業分析】自中港去年年初疫後通關,香港保險業務井噴式上升,據保監局初步數據顯示,2023年內地訪客的新造業務保費約有590億港元,達至歷史上次高,同時保監局亦反駁流傳的「內地走資」說,預料2024年內地訪客的新造業務保費能維持在400億元水平,即睇2類最受歡迎保險!
內地訪客新造業務保費約590億
保險業監管局(保監局)公布2023年全年初步數據,當中內地訪客來港投保壽險的新造業務保費約有590億港元,比2022年的21億港元按年增加27倍,超越2019年疫情前的水平,甚至僅次於2016年創下的727億港元紀錄。
保監局行政總監張雲正認為相關新造業務保費的增長主要是過去幾年累積的需求得到釋放,並反駁是「內地走資」的說法。
料2024年保費達400億元
雖然內地旅客在通關後來港投保,從而帶動香港人壽保險業大幅增長,但相關增長於2023年第3、4季已經開始放緩。保監局公布的初步數據指出第3季新造業務保費按季下跌逾32%,第4季雖然跌幅收窄,但跌勢持續。
張雲正指出相關跌幅相信與人民幣匯率回升有關,但他認為內地客來港投保仍有自然需求,如果中美利率及匯率走勢停留在目前水平,並無太大波幅,展望在2024年可以恢復到疫情前約400至500億元的常態水平。
歷年內地旅客新造業務保費
年份 | 新造業務保費 (億元) |
2014 | 244 |
2015 | 316 |
2016 | 727 |
2017 | 508 |
2018 | 476 |
2019 | 434 |
2020 | 68 |
2021 | 7 |
2022 | 21 |
2023 | 約590 |
2類保險最受歡迎
此外,在投保的產品中,發現內地客較為偏好保障型保險,情況與去年相反。在2023年,有約6成內地客選擇投保保障型保險,儲蓄型保險則佔40%。而2022年的情況確實儲蓄型及保障型保險分佔60%及40%。
張雲正表示這種情況可以理解,由於去年中美利率背馳,而且兩者息差大,增加內地訪客來港購買美元保單和定期儲蓄保障的誘因。不過,他同時亦指出如果中美息差逆轉,預計資金將會回流至內地。
保費融資佔約25%
由於近2年進入加息週期,保費融資明顯放緩。在新造保費中,保費融資業務的佔比已由2022年的43%下跌至2023年的21%,2023年第四季度更跌至多年來單季最低水平的9%。
不過在2023年首三季內地客的新造業務保費中,有25%與保費融資相關。張雲正指出最重要是要讓投保人清晰知道保費融資的情況,並表示有在探討如何能向內地訪客提供適當資訊。
大灣區售後服務中心
另外,保監局亦有提到在大灣區成立保險售後服務中心的進度,保監局主席姚建華就表示,據了解有關方案已經上交國務院,張雲正則表示相關工作已經進入最後一關,相信不會等太久。
「跨境保險通」
至於同樣是香港保險業界努力爭取的「跨境保險通」,早前國家金融監管總局回覆政協委員的提案時,就曾經表明「跨境保險通」進行試點時機不成熟。對此張雲正認為內地保險市場仍在整合中,現階段難以大幅開放市場作跨境保險產品銷售。
同時,他又指出事實上大部分香港保險公司都已於內地設有分支或合營公司,無須依靠「跨境保險通」,認為主要是在內地沒有牌照和沒有銷售團隊的保險公司受惠。
更多保險相關文章
- 保費融資懶人包|3個必知風險:提前退保虧損可超過100%!沈珊梅:賺息差要等一個時機
- 理財方法|短期儲蓄保險懶人包|保證回報超過5厘玩法:5大投保賺息須知、3個實用建議!
- 延期年金懶人包|可扣稅?每月年金點計?6個挑選重點:一個必知年金比較工具!
免責聲明:本網頁刊載的所有投資技巧及分析,僅供參考用途。讀者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要自行判斷及審慎處理,更要自行掌握市場最新變化。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網頁及相關作者與受訪者無關,本網頁概不負責 。而本網頁所有專欄作者的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