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報告2023|行政長官李家超公佈新一份《施政報告》,在土地及房屋供應方面,以「提量、提速、提效、提質」為重點,推出多項房屋政策,其中包括放寬居屋按揭擔保期,令更多白居二買家更容易申請按揭。一文睇清政策重點。

施政報告2023|公營房屋措施

李家超指,當局現時已覓得足夠土地滿足10年所需的房屋單位數目,足以解決長遠房屋短缺問題。當局亦將著力處理累積多年的房屋問題,當中針對改善公營房屋政策的具體措施有:

  • 居屋擔保期延長至50年
  • 持續推動重建
  • 智慧屋邨管理
  • 利用「組裝合成」提速提效提質

(1)居屋擔保期延長至50年

當局將延長資助出售單位二手市場按揭貸款保證期,即政府為居屋按揭提供的提擔保年期。房委會放寬資助出售單位按揭貸款保證的安排,包括延長二手市場最長30年按揭貸款保證期至50年,讓買家可獲得年期更長的按揭貸款,有助單位流轉。

經絡按揭:有助買家更易承造925按揭

經絡按揭轉介首席副總裁曹德明表示,新措施推出下,更多高樓齡的資助房屋可落入房委會的擔保範圍,買家可以免壓測申請「925按揭」,減輕置業負擔。

現時,白居二買家購買擔保期內合資格的二手居屋,銀行批出的按揭成數及年期會較為寬鬆,首次發售日期起21年內的房委居屋,銀行一般會批出9成及25年還款期的按揭(俗稱925按揭)。

舊有機制申請按揭限制大

然而,在舊有機制下,購買臨近擔保期完結的二手資助房屋,銀行或會扣減按揭成數或還款年期,而過了擔保期的居屋,銀行更會要求買家進行壓力測試,如申請人入息不穩定,申請按揭上會更為困難。

二手居屋樓齡增、去年成交跌3成

根據房委會數字顯示,2022年全年共錄得2,514宗未補地價公屋及居屋成交,按年大減逾3成,今年白居二申請宗數亦按年下跌近3成,加上二手居屋屋苑的樓齡漸高,現時逾4成樓齡超過30年,按揭擔保期漸減,使買家可負擔能力內的屋苑選擇愈少,並進一步減慢居屋流轉速度。

新措施對上車、換樓皆有幫助

曹德明認為,在二手居屋樓齡日漸老化下,放寬按揭擔保期是適時的做法,二手資助房屋市場的購買力可進一步釋放,可促進二手資助房屋的交投及流轉,有助中低收入的家庭更易上車,居屋賣家亦更易放售單位以作換樓用途,對樓市亦有正面支持作用。

(2)房委會持續推動重建

房委會正規劃和進行10個重建計劃,預計重建後可提供約32,800個住宅單位,亦會藉重建增加邨內休憩及康樂配套,涉及的屋邨和項目包括:

  • 白田邨(較舊部分)
  • 美東邨(較舊部分)
  • 華富邨
  • 西環邨
  • 馬頭圍邨
  • 石籬中轉房屋
  • 業安工廠大廈
  • 穗輝工廠大廈
  • 宏昌工廠大廈
  • 葵安工廠大廈

(3)智慧屋邨管理

房委會明年挑選10條公共屋邨作試點,引入創新科技,如使用物聯網感測器、人工智能及行動裝置等,協助日常屋邨管理。

(4)利用「組裝合成」提速提效提質

房委會繼續應用創新建築科技,測試及改善「組裝合成」建築法的技術,提升建屋質量及加快建造流程。

未來10年可興建約41萬公屋單位

本月底,房屋局將會公布《長遠房屋策略》周年進度報告,未來10年(即2024-25至2033-34年度)公營房屋需求量為30.8萬個單位。政府已覓得土地,可興建約41萬個公營房屋單位,超額完成約10萬個單位,首五年(即2024-25至2028-29年度),連同「簡約公屋」在內的公營房屋供應總量,將達17.2萬個單位,相較上一個五年期(即2022-23至2026-27年度),將有額外約6.7萬個住戶受惠。

預測熟地供應增加

整體土地供應方面,至2048年的30年期內預計將有達7,000多公頃,減去預計需求,可建立最少1,000多公頃的土地儲備。為監察造地進度,政府去年首次制訂未來10年可供發展土地(即熟地)的預測。根據最新數據,未來10年(即2024-25至2033-34年度)熟地供應量將達3,370公頃,比去年預測的十年期供應多90公頃,進度符合預期。上述全部供應將來自政府主導的項目。

成立「解決劏房問題」工作組

《施政報告》又指出,現時有大約22萬人居住在約11萬個「劏房」單位。李家超宣佈成立「解決劏房問題」工作組,由財政司副司長任組長、房屋局局長任副組長,將給工作組10個月時間作深入調研,按以下目標提出建議:

劏房4大問題

  1. 為「劏房」居住環境設定最低標準,例如樓宇安全、消防及衞生要求、居住面積等;
  2. 針對不合最低標準的「劏房」提出取締方法;
  3. 防止不合最低標準的「劏房」再增加;及
  4. 提出有序解決方案,包括所需的行政和立法建議。

按此免費訂閱《香港財經時報》HKBT 新聞快訊

更多施政報告2023相關文章

免責聲明:本網頁刊載的所有投資技巧及分析,僅供參考用途。讀者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要自行判斷及審慎處理,更要自行掌握市場最新變化。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網頁及相關作者與受訪者無關,本網頁概不負責 。而本網頁所有專欄作者的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