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走勢2023|經濟復甦緩慢,令香港樓市表現波動。美聯集團主席黃建業指出,上半年樓市表現較預期差,首季旺市屬曇花一現,反映經濟引擎失速,通關「紅利」迅速耗盡,復甦動力減弱,香港優勢將漸漸「煙消雲散」,引致樓市見頂回落,而且跌勢已成,預測全年樓價升幅「捧蛋」,重返2017年即6年前的水平,料蝕讓個案攀升,惟「辣招」原地踏步,絕對已經過時,因此「撤辣」刻不容緩。
樓市走勢2023|經濟下行亟待救市復甦
黃建業認為,地產、金融、旅遊等多個行業支柱現裂痕,為免負資產數目增加,並進一步加大財赤,提出六大建議救港經濟,呼籲立即全面減稅,包括減收利得稅、樓股印花稅,並大力發展具香港獨特優勢的行業,吸引移民及外資,達至刺激經濟的效果。
黃建業:香港優勢漸「煙消雲散」
黃建業認為,疫情鎖港經年,重創香港經濟及樓市,內地與香港全面通關卻遲於其他國家,打擊中外資金信心,通關「紅利」迅速耗盡,首季「樓股小陽春」曇花一現,其後本港樓市及股市皆高位回軟,經濟陷苦海,本港多個支柱行業驚現「裂痕」。當中,恒生指數於8月曾一度低至17,600點,創今年新低;首4個月樓價升約6.3%,惟其後樓價掉頭回落,至今(截至8月28日)已累跌3.03%,2023年迄今升幅已經收窄至3.09%,新盤帶頭「劈價」,未來樓價續有下調壓力。
樓市成交跌至近年新低水平
樓價高位回落,成交卻未大幅回升,今年首七個月的整體物業註冊量僅錄約39,248宗,創2016年後的同期次低紀錄,僅輕微高於去年約3.8%;註冊金額更創2016年後同期新低,甚至低於去年同期3.9%。
樓價或「時光倒流」 重回2017年水平
經濟政策未有跟隨實際需要轉變
黃建業指出,樓股與經濟息息相關,如今的困境其實是香港經濟縮影。香港經濟未有因通關而回復舊觀,原因除了疫情遺害及加息影響,更重要的是疫後香港出現「結構性」轉變,但是經濟政策卻「原地踏步」,未有與時並進。以旅遊業為例,消費模式急變,網購及外賣程式崛起,令香港由「購物天堂」及「美食天堂」變成一日遊或窮遊地點,鮮見高消費客戶,惟特區政府仍未有策略來應對市場轉變。
經濟及樓市的「結構性」改變
2013-2019 | 2022-2023 最新情況 |
|
息率 | 低息時代,供平過租 置業需求增 |
息率上升,租平過供 置業需求減 |
私宅供應 | 未來3至4年 供應曾低見6.7萬伙 供應未到位,求過於供 |
未來3至4年 供應超過10萬伙 息率高企令需求減少 供過於求 |
內部需求 | 自用及投資需求大 | 只剩自用需求 投資需求大幅減少 |
外來需求 | 外來置業需求大 15至19年平均每月BSD 超過240宗 |
外來置業需求大減 20年至今 平均每月BSD僅60多宗 |
移民潮 | 無移民潮 上車及換樓需求大 |
不少年輕、中產人士移民離港 上車、換樓需求減少 |
金融市場 | IPO排名高踞首3甲 當中有4年更居首位; 18年初恒指 曾超過33,000點 增置業人士入市信心 |
2023上半年 IPO創20年同期新低 排名全球僅第6; 今年8月恒指 曾低至17,600點 置業人士信心大減 |
負資產 | 少之又少 即使16年第一季高位 亦不足1,500宗 |
2023年第二季超過3,300宗 隨著樓價回落 預計負資產彈升 |
賣地 | 賣地屢破紀錄 住宅地王頻誕生 賣地收入增 |
2023年迄今 已有4幅地皮流標 賣地收入劇減 |
經濟及房屋政策不宜原地踏步
黃建業認為,樓市是經濟產品,經濟差,樓市難有起色,若本港經濟及房屋政策繼續「原地踏步」,勢必令本港優勢漸漸「煙消雲散」,競爭力落後對手。如經濟持續下滑,相信今年樓價已經於4月見頂,跌勢已成,料全年樓價升幅「捧蛋」,屆時樓價將「時光倒流」回到2017年,即6年前水平,料蝕讓個案將攀升,惟「辣招」卻和其他政策一樣原地踏步,明顯已經過時。
樓市有「撒辣」條件
黃建業強調,「辣招」推出逾10年,香港的經濟及社會環境已出現翻天覆地變化,樓市亦出現「結構性」改變,短炒絕跡,以自用為主,「辣招」卻從未檢討。明白特區政府擔心「撒辣」引致樓價飆升,惟因為經濟欠佳及息口高企,樓價跌勢已成,撤辣只會增加成交,樓價沒有大升的基本因素。
放任樓價續跌或導致更多問題
他指出,住宅物業非商品,而是生活必需,對比波動大的股債匯,更是很多人理想的「長線安全投資」,若放任樓價直插到底,將令不少為置業而節衣縮食的市民損失慘重,衍生眾多社會問題,物業買賣牽涉的不止地產界,而是民生及社會,冀政府正視,立即根據時代轉變調整經濟及樓市措施。
倡6大建議救港
黃建業指出,支柱產業見裂痕,樓股齊陷苦海,港樓跌勢已成,股市欲振乏力,經濟危機迫在眉睫,必須於支柱產業崩潰前救市,呼籲特區政府別以「不變應萬變」的心態坐失良機,建議盡快推行以下「救港六招」:
- 減股市印花稅,又或只收「單邊印花稅」,刺激港股成交,並吸引巨企來港上市;
- 減利得稅,扶助企業,增加外資來港或留港的誘因;
- 大力扶持香港有優勢的產業,包括醫療、美容、法律、保險、教育等,為香港帶來新機遇;
- 發展具香港特色的旅遊業,建構獨特「蒲點」,吸引中外旅客來港免稅購物,從而刺激消費,帶動內需
- 推出更具吸引力的移民政策,例如降低取得永久居民身份證的年期門檻,又或擴闊可供申請投資移民的範疇
- 減樓市印花稅
印花稅寬減建議
- 徹底寬免外地人來港首次置業需付的3成辣稅,減低他們來港置業的成本
- 免除15%的新住宅印花稅,為市民換樓開方便之門
- 取消額外印花稅SSD,或將年期及稅率回復至「加強版」前,即買入住宅單位後頭半年內出售的稅率為15%;在6個月以上至12個月之間轉售,稅率為10%;在12個月以上至24個月之間轉售,稅率為5%
搶人才政策有效吸引來港
黃建業深信,香港不乏增長動力,加上背靠祖國的豐富資源,只需要政策推動,發揮國際大城市及一國兩制的優勢,必可令香港重新崛起。個別的救市措施已經見效,尤其是搶人才政策的效果超出預期。最新數字顯示,截至7月底,各項吸引人才措施共收到12萬宗申請,超過7.5萬宗已獲批,已抵港申請者亦超過3.8萬。
應注重「留港」誘因
不過,成功吸引人才來港,卻未有更多政策配合人才「留港」,更適逢樓市低迷,新來港者以租樓為主,令租盤急速消化,刺激租金回升,反而帶來新的民生問題。政府在推出「專才計劃」同時,更應考慮徹底寬免外地人來港首次置業的辣稅,吸引轉租為買,做到「留人才更留人心」,增加專才長期留港誘因,以吸納新資金刺激經濟,同時疏導租金升幅。
料全年整體物業註冊金額更低於去年
黃建業認為,策略應根據領先市場數據制定,具前瞻性。假若特區政府未掌握市場趨勢,持續以「原地踏步、墨守成規」的態度來面對千變萬化的市場環境,相信今年樓市高峰已過,不但全年樓價升幅將「捧蛋」,下半年成交將持續低迷,多項數據皆有機會創出近年低位:
今年全年各項樓市數據預測
- 料全年整體物業註冊量僅錄65,500宗,重新踏入「冰河期」,創歷史次低紀錄,僅高於去年
- 整體物業註冊金額則估計僅錄5,500億元,創7年新低,甚至略低於去年
- 預測全年新盤成交約1.4萬宗,創十年次低
- 二手成交錄約4萬宗成交,創八年次低
- 全年新盤成交金額錄約1,560億元,創八年次低
- 二手成交金額則錄約3,050億元,創七年次低
- 全年樓價升幅「捧蛋」,重返2017年水平
- 即使有限度「撤辣」,樓價亦難大升
撤辣刻不容緩
黃建業重申,撤辣「刻不容緩」,因樓市下滑將對社會及經濟造成衝擊,未來負資產個案勢急升,蝕讓個案續增,並嚴重影響賣地收入。22/23財年賣地收入按年大跌超過50%,創7年新低,佔原先全年目標1,200億元約58%;而23/24財年迄今,地價收入僅約33.8億元,更是只佔全年目標850億元約4%,地價收入較政府預算落差大,未來財赤恐惡化,令經濟陷入惡性循環。
放寬政策振興市場
事實上,鬆樓市振經濟是中外的一致共識,去年內地有城市推行「限購、限貸、限價、限售」的「四限」 鬆綁優化樓市政策;中共中央政治局早已明確提出適應中國樓市新形勢,適時優化房策;今年7月住房城鄉建設部提出進一步放寬限購措施,包括降低購買首套住房首付比例、降低購買首套住房貸款利率,以及購買首套住房身份「認房不認貸」;加拿大及英國亦已有刺激置業的措施推出,香港特區政府的施政應該更具前瞻性,帶著市場走,快人一步,立即配合國策及環境轉變振興樓市吸納資金。
更多樓市走勢2023相關文章
免責聲明:本網頁刊載的所有投資技巧及分析,僅供參考用途。讀者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要自行判斷及審慎處理,更要自行掌握市場最新變化。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網頁及相關作者與受訪者無關,本網頁概不負責 。而本網頁所有專欄作者的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