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方法|對比以往,現在年輕一代的信貸習慣有甚麼改變?信貸資料服務機構環聯公佈一項研究結果,發現香港約於1995年至2010年出生的「Z世代」消費者,比80、90年代出生的千禧世代更活躍於信貸活動,包括碌信用卡及使用各款信貸產品。即睇現今年輕人使用信貸的模式,與其他世代消費者有甚麼分別。
理財方法|環聯借貸研究重點
環聯發現,香港Z世代比千禧世代更活躍於信貸活動,相關數據如下:
- 19%的Z世代消費者計劃在來年申請新信貸或為現有信貸再融資,其信貸需求為各世代中最高;同時有21%的Z世代消費者表示他們沒有足夠的渠道獲取信貸
- 2021年Z世代平均持有的信用卡數目略少於2016年同齡的千禧世代,但信用卡開支則較多
- 銀行仍然是Z世代獲取個人貸款的主要來源,亦有更多Z世代消費者轉向財務公司以滿足其個人貸款需要
調查消費習慣及趨勢
環聯指,隨著香港Z世代消費者(1995年至2010年出生)逐步邁向成年,其信貸活動亦愈趨活躍。研究探討了Z世代消費者的信貸活動及趨勢,以及金融機構如何能為這新一代能使用信貸的消費者提供更好的服務。
Z世代對信貸需求漸增
Z世代佔全球總人口約30%,而他們的經濟能力亦正快速增長,其收入預計於2030年將增加5倍至33萬億美元,佔全球收入超過四分之一,並將於2031年超越千禧世代的收入。香港約有50萬名18歲以上的Z世代成年消費者,另外有33萬將在未來6年成為成年人並能申請信貸。
逾7成Z世代活躍參與信貸活動
環聯研究發現,在18歲或以上已成年的Z世代消費者當中,有71%於2021有活躍參與信貸活動,人數超過247,000人。他們最廣泛持有的信貸產品為信用卡,96%有參與信貸活動的Z世代消費者,均持有信用卡。
其他熱門信貸產品
除了信用卡之外,最多Z世代擁有的熱門信貸產品包括:
- 個人貸款 (12%)
- 循環貸款 (11%)
- 信用卡貸款 (5%)
- 按揭 (4%)
對新信貸需求較其他世代高
研究亦指出Z世代與其他世代的消費者相比,對新信貸的需求較高。在2023年第一季度接受調查的Z世代消費者當中,19%計劃在來年申請新信貸或為現有信貸再融資;相對地,雖然Z世代有一定信貸需求及信貸參與水平,但仍有21%受訪Z世代卻認為,他們沒有足夠的渠道獲取信貸。
其他世代消費者的比例
有計劃在來年申請新信貸、或為現有信貸再融資的其他世代消費者比例,分別為:
- 千禧世代(1980年至1994年出生):14%
- X世代(1965年至1979年出生):8%
- 嬰兒潮世代(1946至1964年出生):5%
比較兩個世代人士的借貸模式
研究亦探討了Z世代的信貸參與度、信貸使用度及風險水平,並與千禧世代進行比較。研究針對兩個世代在不同時段但年齡相同的群體進行類比,包括在2021年3月年齡介乎22至26歲之間的Z世代,以及在2016年3月年齡介乎22至26歲之間的千禧世代。
Z世代持有信用卡數目略少但消費較多
2021年的Z世代消費者整體比2016年的千禧世代更活躍於信貸活動。類比分析顯示,在2021年有參與信貸活動的Z世代消費者佔該世代總人口的71%,相較在2016年有參與信貸活動的千禧世代比例(67%)為高。環聯指出,金融機構可藉此機會,把握新興Z世代信貸市場的增長潛力。
以下是可能導致今代年輕人消費模式出現轉變的因素:
(1)疫情或導致信用卡申請量減少
於所有信貸產品當中,信用卡為Z世代及千禧世代最廣泛持有的信貸產品,其持有人數比例均為96%。雖然兩代消費者均活躍於信用卡市場,但Z世代消費者所持有的信用卡數量略少,平均每人持有2.7張信用卡,而同年齡的千禧世代消費者則每人平均持有2.8張信用卡。這個差異雖然微小,但亦可能反映了2020年至2021年疫情早期對新信用卡的需求水平較低。
(2)虛擬銀行的興起
另外,Z世代比同齡千禧世代的消費者傾向持有更多非銀行發行的信用卡,包括財務公司及虛擬銀行,這轉變可能由2020年左右開始出現的虛擬銀行所帶動。有17%的Z世代消費者持有非銀行發行的信用卡,比同齡千禧世代(9%)高出接近兩倍。同時,有91%的千禧世代消費者只持有銀行發行的信用卡,而Z世代消費者有84%。
(3)生活成本上漲
在信用卡開支方面,Z世代消費者的開支整體比同齡千禧世代為高,可能反映生活成本受通脹影響而增加,以及疫情期間網上交易的興起。
然而,雖然Z世代消費者的信用卡開支較高,但他們的信用卡平均應繳結欠款項與千禧世代相近,有可能是因為Z世代有較少「循環使用戶」(即Revolver,持卡人只支付部份信用卡餘額)比例,而得以維持於相近的平均應繳結欠款項水平。
更多Z世代轉向財務公司申請個人貸款
個人貸款是Z世代及千禧世代消費者第二常用的信貸產品。有7%的Z世代於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期間開設個人貸款,高於同齡千禧世代之5%,反映Z世代對新個人貸款之需求可能較高。
主要個人貸款額仍來自銀行
在持有個人貸款的消費者當中,銀行仍然是Z世代的主要個人貸款來源,有56%獲得至少一筆銀行個人貸款,而千禧世代消費者則有70%。同時,財務公司所佔的Z世代個人貸款市場份額亦有上升趨勢,有44%的Z世代消費者只持有非銀行批核的個人貸款,而同齡千禧世代則有30%。
風險狀況較千禧世代理想
然而,Z世代消費者所獲批核的個人貸款金額略低於同齡的千禧世代,有可能是金融機構轉移風險偏好的跡象。
研究亦分析了兩個世代消費者的風險狀況,顯示Z世代的風險狀況普遍比千禧世代為佳:72%的Z世代屬於優秀及超優風險級別,而屬於相同風險級別的同年齡千禧世代消費者有65%。
數碼科技影響新一代信貸習慣
環聯亞太區研究及諮詢首席顧問陳源表示:「隨著Z世代消費者逐漸成年,金融機構需要更清晰了解他們的獨特需要,以更好地服務這新興消費者群,並進一步實現普惠金融。Z世代受數碼時代、不斷變化的金融環境及全球疫情影響,與之前的千禧世代因而亦有所不同,金融機構了解他們之間的微細差別亦變得格外重要。」
企業消除高風險誤解、吸引年輕消費者
陳源補充:「大眾很多時候會誤以為Z世代消費者由於新進入信貸市場,並且未有很多正面信貸還款記錄,都會屬於較高風險級別。然而,是次研究所得的數據,以及我們較早前進行的新獲信貸研究都顯示,這些年輕消費者的風險不一定比其他世代高。因此,金融機構應利用可靠的數據分析及技術,在協助管理信貸風險的同時,亦能把握機會吸納擁有巨大潛力的年輕消費者群。」
更多理財方法相關文章
免責聲明:本網頁刊載的所有投資技巧及分析,僅供參考用途。讀者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要自行判斷及審慎處理,更要自行掌握市場最新變化。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網頁及相關作者與受訪者無關,本網頁概不負責 。而本網頁所有專欄作者的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