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第五波疫情由變異病毒株Omicron主導,其高傳播力的特徵令疫情迅速擴散,每日均有過萬人染疫。截至2022年3月7日,在今一波疫情中累積陽性個案達484,136宗,2,074人死亡。

雖然Omicron傳播力強,但病徵相對輕微,而且重症機率較低,所以有意見認為新冠病毒可以當成流感看待(「Just a Flu」)。不過,患上新冠肺炎的後遺症(Long COVID)絕對不能忽視!

【按此免費訂閱《香港財經時報》HKBT 新聞快訊】

英國牛津大學:新冠患者腦部或萎縮致失去嗅覺

英國牛津大學最新研究發現,曾患上新冠肺炎的病人,有機會出現腦部萎縮及腦組織受損,尤其影響負責嗅覺的區域及小腦。研究找來785名年齡介乎51至81歲作為對象,他們在疫情爆發前及爆發期間都接受過腦部掃描,當中超過一半人在兩次掃描之間確診新冠肺炎。

研究對照384名未曾感染新冠肺炎的對象,發現曾患上新冠肺炎的對象,整體腦部和灰質(Grey matter)的萎縮比例均較高,尤其是與嗅覺有關連的部位。例如,曾感染人士的海馬旁迴(Parahippocampal gyrus,主要與嗅覺有關連),較未曾受感染的額外萎縮了1.8%;小腦亦較未曾受感染的額外萎縮0.8%。

腦部灰質受損 心智能力或下降

上述受損部位令到神經信號未能有效傳遞及處理,導致患者有機會出現失去嗅覺等徵狀,他們心智技能的評分(mental skills test)亦因為小腦相對上有更多腦組織受損,而導致分數較未曾感染的人低。

輕症患者亦有機會患後遺症

研究認為,雖然這些後遺症在年紀較大及需要住院的新冠感染者有更明顯影響,但亦有其他輕症及無症狀患者出現上述後遺症。主導研究的牛津大學教授Gwenaëlle Douaud表示,「腦部就像塑膠,可以在某程度上重新整理及自我修復,即使在長者身上如是」,需要後續的腦部掃描,才能斷定腦部萎縮屬於永久性還是可局部修復的。

這項研究已在3月7日於《自然》期刊(Nature)上發表(題為SARS-CoV-2 is associated with changes in brain structure in UK Biobank)。

「長新冠」:新冠後遺症14種症狀

新冠患者除了腦部有機會萎縮外,亦可能患上新冠肺炎的長期後遺症(Long COVID/長新冠)。英國國民保健署(NHS)就列出14種後遺症徵狀,包括:

  • 極度疲倦
  • 氣促
  • 胸痛或胸悶
  • 記憶力及專注力受影響(腦霧 Brain Fog)
  • 失眠
  • 心悸
  • 頭暈
  • 身體局部發麻(Pins and Needles)
  • 關節痛
  • 抑鬱及焦慮
  • 耳鳴、耳痛
  • 噁心、腹瀉、肚痛、食慾不振
  • 高燒、咳嗽、頭痛、喉嚨痛、嗅覺或味覺有改變
  • 出疹

香港疫情將見頂?港大料170萬人已染疫!英國研究:感染Omicron的20個症狀

調查:近六成港人料疫情至少持續多一年 憂慮財務及健康狀況 渴望了解更多新冠後遺症

「腦霧」非醫學名詞 形容專注力差等徵狀

後遺症徵狀中包含最近常聽見的「腦霧」(Brain Fog),到底是什麼意思?蘇格蘭國民保健署(NHS Scotland)指出,「腦霧」並非一個正式的醫學名詞,而是概括地形容以下的徵狀:

  • 專注力差
  • 感到困惑
  • 思考速度減慢
  • 思想模糊
  • 健忘
  • 忘詞
  • 精神疲勞

睡眠不足及壓力大亦會有腦霧

「腦霧」並非等同於腦退化及腦部受損,即使睡眠不足及壓力大亦有機會出現與「腦霧」相若的徵狀。受到其他感染、輕微頭部受損或更年期期間,也會有這些徵狀,而當有抑鬱、焦慮或壓力大,「腦霧」徵狀亦較常見。

減輕腦霧徵狀的10大方法

「腦霧」的徵狀會隨時間改變,大部分人都能夠從「腦霧」中康復,以下的方法可幫助減輕「腦霧」徵狀:

  • 攝入充足水分
  • 充足的睡眠
  • 恆常地運動(於戶外最理想)
  • 健康及均衡飲食
  • 保持健康體重
  • 嘗試冥想
  • 間歇休息
  • 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 減少飲酒
  • 戒煙

快速測試陽性申報平台啟用!中招兩日內可呈報!須上載陽性結果照片!使用流程教學

【快速測試陽性】10大確診須知|指定診所、支援熱線等|9個情況下須入醫院|新冠康復者經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