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與大家剖析何謂「價平」,今次開始探討「價平量減」的價量關係,留意常見於三種股價表現,分別是股價處於明顯跌勢、股價下跌多時後見回升,或是股價已累積一定升幅。

用保歷加通道衡量「股價波幅」?你真的懂「股價低波幅」是甚麼嗎?|聶Sir學堂

「價平量減」對後續股價的啟示

現看第一種情況,是指股價處於明顯跌勢後,出現「價平量減」,對後續股價表現帶來甚麼啟示。當股價累積一定程度的跌幅,例如是30%或40%後,出現「價平」,就是股價見橫行,意味著股價見喘定跡象。若那時配合「量減」,反映股價進一步下行的動力偏小,預示股價將要見底回升。

股價回升前有兩種股價走勢

然而,此情況出現未必確認屬投資者進場良機,皆因股價下行多時後見「價平量減」,在股價回升前有兩種股價走勢出現的可能性。

  • 其一是股價要橫行一段日子;
  • 其二是股價見再調整10%至20%。

以建行分析|「價升量減」如何判斷股價是見底回升還是死貓彈?|聶Sir學堂

以明源雲分析股價走勢

以明源雲(0909.HK)為例,於2021年2月18日高見60.80元,之後股價下行,至3月8日收報35.50元,歷時約三週由高位回落41.61%,已乎合上述股價累積一定程度跌幅之條件。繼而由3月9日至5月4日歷時近兩個月,收市位介乎34.20至40.55元,相距15.66%。

歷時近兩個月股價低波幅

若按前文筆者視為「價平」的演譯,明源雲報價介乎2.00至100.00元之間,高低差不多於10%屬低波幅,而上述則為15.66%,看來未算是低波幅。考慮到期內共38個交易日,筆者除了對比期內最高和最低收市價,也將第二至第五之最的收市價作比較,留意第四最高和最低收市價相距10.66%;第五最高和最低收市價相距則為9.58%,反映撇除期內八個最高和最低收市價後,有三十個交易日收市位波幅少於10%,故筆者仍視作歷時近兩個月股價處於低波幅狀態。

以中遠海控分析|見價跌量減!靠甚麼來判斷股價真跌還是假跌?|聶Sir學堂

股價橫行近兩個月

於3月9日和5月4日成交量分別約1,915萬和287萬股,減少逾八成半,確認當時處於「價平量減」格局。雖見股價橫行近兩個月,還不代表如此便見股價回升,於5月5至7日見三連陰,其中5月5和7日更錄得下跌,相對5月4和7日收報35.55和31.15元,三日竟累跌12.38%。這裡可留意兩件事,其一是2月18日高見60.80元,至5月4日收報35.55元,歷時近兩個半月已累跌逾四成,並且即使是市值超過685億港元的大型股份,也不代表股價就此喘定。

反證4月9日是錯誤的進場時點

其二是上述論到股價似要喘定而見回升前出現的兩種可能走勢,絕非單是出現其中一種,而是可以兩種同時出現後股價才見回升。因此,明源雲由2月18日至3月8日為股價下行階段;再由3月9日至5月4日為橫行階段,也出現了「價平量減」格局;繼而由5月5至7日又調整逾10%。可見就算在4月9日股價已橫行一個月,於開報39.40元進場,至5月7日收報31.15元,不但又守候近一個月,並且錄得賬面虧損近兩成一,事後反證4月9日是錯誤的進場時點。

用毛記葵涌分析|買入細價股錯過止蝕要坐貨!去與留如何衡量?|聶Sir學堂

「撈底」與眼光+配合進場勇氣

即或等到5月5日開報35.15元才進場,就是橫行完結後才行動,誰知相對5月7日收報31.15元賬面仍要蝕逾一成一。當然於5月7日低見30.00元是最佳進場時點,但當時有多少投資者肯定跌勢經已完結呢?可見「撈底」不但與眼光有關,還要配合進場勇氣方能成事。故此較恰當進場方法是在5月10至14日共五個交易日,收市價介乎34.45至35.70元,確認經已回到3月9日至5月4日的橫行區才行動。

結果於5月17日開報35.70元,相對5月27日收報41.95元,歷時僅八個交易日累升17.51%,績效算是不俗。若當時未有離場,雖於6月2至4日見三連跌,於6月4日收報37.20元,仍較35.70元高出4.20%,證明於5月17日開市價進場亦是不俗的安排。

下回與大家探討「價平量減」出現前之股價第二種走勢。

按此免費訂閱《香港財經時報》HKBT 新聞快訊

香港財經時報 HKBT 投資專欄【聶Sir學堂】作者聶Sir|畢業於香港理工大學金融服務系,獨立股評人,超過20年投資及教學經驗。
圖片:作者提供
專欄作者:聶振邦( 人稱「聶Sir」)

作者簡介:聶Sir聶振邦為博威環球證券首席分析師,畢業於香港理工大學金融服務系,超過20年投資及教學經驗,累積學生逾千名,亦是四本暢銷投資理財書籍作者,擅長上市公司公告解讀,不論實業股和財技股,都能制定攻防兼備的操作策略。

筆者確認本人及其有聯繫者均沒有出現以下兩種情況,其一是在執筆前三十天內曾交易上述分析股票;其二在文章發出後三個營業日內交易上述的股票。此外,筆者現時也並未持有上述股份。

以上純屬個人研究分享,並不代表任何第三方機構立場,亦非任何投資建議或勸誘。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

免責聲明:本網頁刊載的所有投資技巧及分析,僅供參考用途。讀者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要自行判斷及審慎處理,更要自行掌握市場最新變化。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網頁及相關作者與受訪者無關,本網頁概不負責 。而本網頁所有專欄作者的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