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文末與大家賣了一個關子,問到細價股錯過止蝕時機卻選擇堅守,到底會是蝕得更慘,還是反見能獲利離場呢?在與大家分析細價股案例前,先要提提大家我們在研究價量關係之中的「價跌量減」,並於前文帶出有三種情況,分別是股價在高處有回落跡象,伴隨成交量迅速減少;同樣是股價在高處有回落,但成交量只是輕微或是小量的減少;以及當股價已下行一段日子,配合成交量在減少,並已降至低水平。

價跌量減可分3種情況!學會解讀+及早部署最佳賺錢離場時機|聶Sir學堂

以細價股毛記葵涌為例解說

上週和本週都是在探討第一種情況,上回以大價股京東集團─SW(9618.HK) 為例;今次則轉談細價股。以毛記葵涌 (1716.HK) 為例,於2020年8月7日收報0.510元,之後兩個交易日 (8月10和11日) 均見大升,分別收報0.750和1.550元,升幅47.06%和1.07倍,兩日累升近2.04倍。翌日 (8月12日) 進一步高開於1.800元,及高見2.10元,繼而出現暴跌,收報0.990元,較高位瀉近五成三,並於下個交易日 (8月13日) 再跌至0.720元收市,跌幅逾兩成七,較8月10日收報0.750元還要低三個價位。若於當時進場,結果會怎樣呢?

投資者未必甘心離場

兩個交易日後 (8月17日) 低見和收報0.680及0.690元,較0.720元低5.56%和4.17%,可見跌幅輕微,再於三日後 (8月20日) 高見和收報1.080和0.830元,較0.720元高50.00%和15.28%。賬面能賺五成當然高興,但應留意當日於1.080元只有一宗成交,成交量亦僅為1.2萬股。或者成盤價為1.000元或以上,也只有71宗,累計成交量不外是82萬股而已,可見當日難以在1.000元或以上止賺離場。實則當日平均成交價為0.8505元,所以若於0.850元離場,較0.720元升幅收窄至18.06%,故此投資者未必甘心離場。

用美股GME分析:當價升量減遇上有沽空人士被挾倉的妙微後市解讀|聶Sir學堂

投資者由賺變蝕

於2020年8月21日收報0.810元,至8月26日收報0.710元,股價出現下行,並且收市價低於0.720元,投資者由賺變蝕;成交量也由約244萬股減至約136萬股,出現「價跌量減」格局,投資者繼續持股,之後會怎樣呢?由2020年8月26日至2021年4月27日歷時超過八個月,收市價未嘗重上0.720元,以及期內除了在2020年8月26日,其餘日子均收低於0.700元。至於期內最低收報0.530元,較0.720元低近三成六;但對於曾賺一成多不甘願離場的投資者,理應賺面蝕三成多也感到不以為然,會繼續持股機會大。

細價股捱價耐心守候不一定錯誤

最終在2021年4月28日股價大升逾1.06倍 (0.660 → 1.360元),並高見1.850元,成交量超過2.47億股,而成盤價在1.440元或以上之交易多達6,365宗,涉及成交量超過8,836萬股,相對0.720元,顯然能倍賺而離場機會大,可見持股超過八個月亦是值得的,證明細價股捱價耐心守候不一定是錯誤的決定。但也應留意若於2020年8月12日暴跌前進場,於8月11和12日分別高見2.380和2.100元,投資者在2.000元或以上進場,那麼就算相對2021年4月28日高位1.850元,賬面仍蝕不少於7.50%。

價升多時見量減、股價升勢已尾聲!唔想蝕?止賺離場時機要把握|聶Sir學堂

投資者的止蝕誘因

當然,高位進場仍可望蝕少於一成,投資者會有很大的止蝕誘因。不過早於2018年3月29日此股也曾見暴跌,由3月28日高見11.760元,相對3月29日收報3.480元,相距超過七成。倘若於3.480元進場,就其後收市價而論,僅於同年4月19和24日分別收報3.860和3.580元是高於3.480元,投資者如未能把握這短暫逃生機會,則就算守候至2020年8月11日歷時接近兩年半,相對當日高見2.380元,仍要蝕逾三成一。又若未肯忍痛離場,至2021年4月28日則持股歷時超過三年,相對當日高見1.850元,較3.480元蝕近四成七,自然更不甘離場,或許最終資金被鎖超過五年,才能平手離場。

應先留意當時的市盈率

因此,筆者認為當投資者買入細價股當刻,應先留意當時的市盈率是多少,若於50倍或以上,仍是決定進場,便要有冒著長期捱價坐貨風險之心理準備。更何況市場上充斥著大量毫股或仙股是缺乏盈利基礎,即連市盈率也無法計算,那時除非能掌握有心人之成本價,而投資者的買入價又較低,以及確認有心人街貨集中度不少於六成,否則投資者應打消長期捱價坐貨,望股價能重返家鄉價的念頭。

香港財經時報 HKBT 投資專欄【聶Sir學堂】作者聶Sir|畢業於香港理工大學金融服務系,獨立股評人,超過20年投資及教學經驗。
圖片:作者提供
專欄作者:聶振邦( 人稱「聶Sir」)

作者簡介:聶Sir聶振邦為博威環球證券首席分析師,畢業於香港理工大學金融服務系,超過20年投資及教學經驗,累積學生逾千名,亦是四本暢銷投資理財書籍作者,擅長上市公司公告解讀,不論實業股和財技股,都能制定攻防兼備的操作策略。

筆者確認本人及其有聯繫者均沒有出現以下兩種情況,其一是在執筆前三十天內曾交易上述分析股票;其二在文章發出後三個營業日內交易上述的股票。此外,筆者現時也並未持有上述股份。

以上純屬個人研究分享,並不代表任何第三方機構立場,亦非任何投資建議或勸誘。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

免責聲明:本網頁刊載的所有投資技巧及分析,僅供參考用途。讀者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要自行判斷及審慎處理,更要自行掌握市場最新變化。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網頁及相關作者與受訪者無關,本網頁概不負責 。而本網頁所有專欄作者的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