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起傳出Facebook改名的消息終於實現!Facebook CEO朱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在10月28日的Facebook Connect活動上宣布,公司名稱即日起改名為Meta,以反映公司優先以「元宇宙」(Metaverse)為發展核心。

Meta旗下的應用程式Facebook、Instagram、Messenger及WhatsApp將保留原有名稱不變。公司的美股代碼將於12月1日更改為MVRS,公司名稱現已改為Meta Platforms。

元宇宙概念早於1992年出現

元宇宙Metaverse其實並非新鮮概念,早在1992年美國科幻小說作家Neal Stephenson出版的小說《潰雪》(Snow Crash)中,就有使用到此詞來形容現實與虛擬混合而成的數碼世界,人們可以透過虛擬環境在不同裝置間移動及溝通。

元宇宙的英文由「Meta」與「Verse」組成,朱克伯格表示,「Meta」取自於希臘文,有超越(beyond)的意思。而「Verse」就是取自宇宙的英文「Universe」的後半部分。

Meta朱克伯格:元宇宙能創造大量就業機會

朱克伯格在活動上稱,Facebook在現今社會被視作一間社交媒體公司,但他形容公司有「建立人與人之間連結」的基因,如今發展元宇宙猶豫當初公司構建社交網絡一樣,而元宇宙將會是下一個科技的前沿領域。

他希望,元宇宙可以在未來10年內接觸10億人口,成為一個承載數千億美元的數碼商機,能為數以百萬計的開發者及創作者提供就業機會。

早在今年7月,當時的Facebook就成立了元宇宙團隊,上月更任命虛擬實境和擴增實境部門的創辦人Andrew Bosworth為首席技術官。在周一公布季度業績時更宣布,分拆Facebook Reality Labs的業務,表示會投放至少100億美元,拓展與元宇宙相關的業務。

評論指Facebook改名為擺脫醜聞

不過,有評論就認為Facebook改名為Meta,背後目的更是希望轉移外界視線,嘗試令公司擺脫近日傳出的一連串負面新聞。

甚麼是元宇宙?

究竟元宇宙是甚麼?人在元宇宙可以做甚麼事情?這兩個問題都沒有一個清楚統一的定義,概括來說就是人們透過虛擬化身在數碼世界內跟其他用戶交流。若有看過2018年上映的電影《挑戰者1號》(Ready Player One)就會更容易明白。

《挑戰者1號》的故事背景設定在2045年,世上大部分人為了逃避現實世界而走入虛擬網絡遊戲「綠洲」。用戶戴上眼罩就可以以虛擬角色的身分登入「綠洲」,與其他用戶玩遊戲比拼,又或在這個虛擬世界內交友、尋找娛樂等。

Oculus品牌2022年退役

電影內主角戴上的眼罩,與Facebook在2014年收購的VR科技公司Oculus生產的頭戴式裝置非常相似,隨著Facebook更名為Meta,並專注發展元宇宙相關科技,現時系內最能夠代表VR業務的品牌Oculus將會在2022年退役,由Meta相關部門取而代之。

現實科技固然與《挑戰者1號》入面的世界差一大段距離,元宇宙的用途並不只局限於打機及線上遊戲。朱克伯格認為,未來人們的日常社交、購物、網絡會議等活動,都能透過VR進入沉浸式體驗的空間內進行,是一個虛擬與現實結合的世界。

朱克伯格在今次大會中以動畫形式,示範人們可以在元宇宙內做甚麼,例如化身為虛擬身分,與朋友在「太空基地」內聊天和玩啤牌,與現實世界的朋友即時視像對話等。

Meta著手開發元宇宙社交平台horizon

Meta已著手研發元宇宙的社交平台horizon,並分為horizon Home、horizon Worlds以及horizon Workrooms。

horizon Home就像用戶在元宇宙裡的家,可以隨時邀請朋友作客、一起看影片、甚至「瞬間轉移」都世界各地或虛構的場景空間。horizon Worlds讓用戶可以在元宇宙內自由構建不同場景,例如一起開發遊戲,舉行驚喜派對等等。horizon Workrooms支援用戶在虛構空間內工作(collaboration),透過Messenger與朋友VR視訊對話,有如各人坐在虛擬會議室內開會。

數碼資產被炒起! 一塊虛擬地皮售價達444.5萬港元 全球首間數字房屋已賣出 5大必知熱門虛擬資產

炒樓新趨勢|南韓流行投資虛擬土地|2個月獲利29萬韓圜|100蚊唔使買「太古城」地皮

元宇宙並非Meta專利

元宇宙並非個別公司的專利。相反,元宇宙需要不同科技公司的合作和互通才能成功,就像蘋果公司開發iOS作業系統供iPhone使用,但如果沒有其他開發者寫應用程式(Apps),iPhone就不能發揮它最大效用,智能手機的生態系統也不能完善。即使Meta推出元宇宙,如果無其他開發者和用戶的支持,元宇宙要變得普及恐怕會有難度。

朱克伯格介紹Meta元宇宙:完整片段

免責聲明:本網頁刊載的所有投資技巧及分析,僅供參考用途。讀者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要自行判斷及審慎處理,更要自行掌握市場最新變化。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網頁及相關作者與受訪者無關,本網頁概不負責 。而本網頁所有專欄作者的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