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文末跟大家提出一個對於新股的疑問:「上市前股東的成本價,實則到底可以是多少呢?」於之前四次撰文談到的新股投資者,都屬於上市前股東。

非投資者的上市前股東 

但今次想分享的,是非投資者的那些上市前股東,是指持有股份的管理層、內部人士,或與那即將上市公司有生意往來的伙伴。有別於上市前投資或基石投資者,即或我們參考招股書的「歷史」環節,我們也未必能找到這等股東的成本價。

股東自己也不知道成本價 

究其原因,往往不是那些股東不願披露其成本價,而是他們根本自己也不知道成本價。試想想,對於一間公司的創辦人,除了初始投入的資本,或是其後對公司的注資,亦可能存在與公司其他的金錢往來,例如為公司墊款、貸款給公司、為公司借款進行擔保,或是公司派發股息。

從新股的投資者層面理解甚麼股份值得認購|新股未來價值的重要性 (上)|聶Sir學堂

從新股的投資者層面理解甚麼股份值得認購|招股書值得參考的內容 (下)|聶Sir學堂

追求準確計出成本價不切實際

這等金錢交易必須一一記錄下來,再對照創辦人向公司投入的資本,才能得出付出的成本淨額,方可準確計出創辦人的所持每股的成本價是多少。可見對於部分上市前股東來說,追求準確計出其成本價是不切實際,所以我們只能揣摩他們的大概成本價是多少。

一間公司的招股價定位 

按常理,一間公司籌辦上市,就是出售公司的股份,無異於創辦人間接出售其在該公司的權益,暗示招股價會高於創辦人的成本價。一般對於一間公司的招股價定位,是以公司的估值除以將會發行的股數,可見招股價就是公司的市值參考。而創辦人的成本價,就是最初籌組這間公司的成本,除以當時發行的股數所產生。

《上市規則》公眾持股佔比 

留意那時發行的股數,與招股書顯示的股數,就算撇除招股規模,也可以有很大差距,例如籌組公司時創辦人僅為自己安排持有300股,後來安排上市時預算招股規模為1.00億股,假設於上市前沒有其他股東,按港交所的《上市規則》公眾持股佔比不得少於25.00%,那麼創辦人便應在上市時持有3.00億股 (佔權75.00%),相對原有的300股,便要額外發行299,999,700股。

掌握創辦人上市前持有股數

從這個例子,反映即或一間公司上市前只有創辦人一名股東,並且假設創辦人準確知道其持貨成本,我們也要掌握創辦人最終在上市前持有多少股數,才有可望計出其成本價。

面對上述多種技術上困難,筆者會以招股書上的財務數據,間接評估上市前股東的成本價。

基石投資者對認購新股值博率的啟示|街貨量偏少是重要參考指標(上)|聶Sir學堂

基石投資者對認購新股值博率的啟示|反思上市前股東成本價之實質價值(下)|聶Sir學堂

亞東集團招股書顯示上市前只有一名股東 

以亞東集團(1795.HK)為例,上市日期為2020年11月18日,招股書顯示於上市前只有一名股東,就是主席兼執行董事薛士東,持有4.50億股,佔權75.00%。實則薛士東本身僅持有100,001股,為了籌辦上市才擴大持股量至4.50億股,即實際增持449,899,999股。截至2020年4月底,集團資產淨值約8,470萬元人民幣,折合約9,308萬港元。

薛士東持股可分為兩部分

上述薛士東持股可分為兩部分,即100,001和449,899,999股,兩者的每股股本同為0.01港元,相對股本入賬為1,000.01和4,498,999.999元,後者未有計入上述淨值約9,308萬元之中,故此應合計約9,758萬元,對比薛士東持有的4.50億股,即薛士東的成本價為0.2168元或以下,相對招股價介乎0.84至1.08元,折讓為74.19%至79.92%。

實則成本價為零

事實上,從2017年初至2020年4月底 (歷時三年零四個月),此股累計股東應佔溢利約1.35億元 (人民幣‧同下),而期內派發股息約1.39億元,竟「派凸」整整三年多公司產生的溢利,並考慮到薛士東的持貨成本低應於2016年底此股資產淨值約8,829萬元,較派息約1.39億元為少,證明薛士東已大賺,實則成本價為零。

下回將是我們對股東成本價探討之總結,現有股份和新股的分析方法,均與大家重溫,大家不容錯過!

按此訂閱《香港財經時報》HKBT 新聞快訊

香港財經時報 HKBT 投資專欄【聶Sir學堂】作者聶Sir|畢業於香港理工大學金融服務系,獨立股評人,超過20年投資及教學經驗。
圖片:作者提供
專欄作者:聶振邦( 人稱「聶Sir」)

作者簡介:聶Sir聶振邦為博威環球證券首席分析師,畢業於香港理工大學金融服務系,超過20年投資及教學經驗,累積學生逾千名,亦是四本暢銷投資理財書籍作者,擅長上市公司公告解讀,不論實業股和財技股,都能制定攻防兼備的操作策略。

筆者確認本人及其有聯繫者均沒有出現以下兩種情況,其一是在執筆前三十天內曾交易上述分析股票;其二在文章發出後三個營業日內交易上述的股票。此外,筆者現時也並未持有上述股份。

以上純屬個人研究分享,並不代表任何第三方機構立場,亦非任何投資建議或勸誘。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

免責聲明:本網頁刊載的所有投資技巧及分析,僅供參考用途。讀者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要自行判斷及審慎處理,更要自行掌握市場最新變化。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網頁及相關作者與受訪者無關,本網頁概不負責 。而本網頁所有專欄作者的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