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文末給大家買了關子,投資者買入一隻股票前,除了應估評股價的潛在升幅,也應考量股份是否具備抗跌能力,其中街貨量偏少是一個重要參考指標。

加上一隻股份獲大量機構投資者持股,並見處於「捱價」狀態,若散戶投資者跟機構投資者的成本價相若,甚至是較低,便值得持股耐心守候。雖然如此,這種選股部署亦非萬無一失,今次與大家進行一個案例研究。

實例分析:開拓藥業-B 

以在2020年5月22日上市的開拓藥業-B (9939) 為例,早前招股規模約9,235萬股,本身已少於1.00億股,四名基投共獲發約4,424萬股,佔比為47.90%,遠高於25.00%。上市首日高見22.95元,較上市價20.15元 (招股價上限) 高13.90%,已是認購新股者於上市後 (截至2020年12月4日,上市已逾半年) 的最高回報率。

股價表現欠佳或以上市前投資者持股有關 

之後股價反覆向下,於11月19日最低收報7.24元,較上市價低逾六成四。股價表現欠佳或以上市前投資者持股有關,此股的上市前股東多達31名,其中22名是上市前投資者,合共持有約1.44億股,較招股規模約9,235萬股,多出超過五成半,其中超過一半上市前投資者不設禁售期,暗示實則街貨量是超過1.00億股。

基石投資者對認購新股值博率的啟示|街貨量偏少是重要參考指標(上)|聶Sir學堂

留意成本價較高的19名投資者  

另可留意成本價較高的19名,分別是8名為9.7990或9.7992元;2名為10.1243或10.9914元;以及9名為14.8530元,合共持有約9,384萬股。雖佔上述約1.44億股逾六成半,但相對上市價20.15元,折讓介乎51.37%至26.29%。

有上市前投資者準備沽貨

證明在低於上市價逾兩成六的情況下,上市前投資者仍可望獲微利離場。再者,於上市首日中央結算系統 (簡稱CCASS) 顯示參與者多達280名,持有約1.06億股,已多於招股規模約9,235萬股約1,379萬股,故不排除自股份上市開始,已有上市前投資者準備沽貨,對股價表現產生不良影響。

業務發展的自願公告

雖見於最低收市價約半個月後反彈12.57%至12月4日收報8.15元,卻仍較上市價20.15元低近六成。由於沽壓大,以致集團由2020年5月22日上市至12月4日不足六個半月,已發佈八則關於業務發展的自願公告,亦未能為股價帶來提振作用。

上市前股東亦開始將股份放入CCASS

截至12月4日,CCASS參與者數目雖見回落至225名,卻持有約2.55億股,即上市不足六個半月,上市前股東已再將接近1.49億股放入CCASS。留意上述22名上市前投資者合共持有約1.44億股,相對上述近1.49億股少近502萬股,暗示非投資者的上市前股東亦開始將股份放入CCASS。

從新股的投資者層面理解甚麼股份值得認購|新股未來價值的重要性 (上)|聶Sir學堂

從新股的投資者層面理解甚麼股份值得認購|招股書值得參考的內容 (下)|聶Sir學堂

總體非管理層持股佔比

除了主席、行政總裁兼執行董事童友之和非執行董事郭創新各持有約5,104萬股屬集團管理層持股,反映最多仍有約2,605萬股非管理層持股可放入CCASS,佔總體非管理層持有約2.67億股,佔比不足一成,認為對股價構成進一步沽壓機會不大。

令投資者大跌眼鏡的原因

若以上述最低收報7.24元計起,回升約一成為7.96元,由此推斷原來股價在8.00元以下,才具備進場值博率,較上市價是低逾六成。對於一隻從事生物科技的股份,市場視為極具前景的行業,又有多名機構投資者持股,配合實業的背景,股價要跌至如此低殘才見靠穩,相信令不少投資者大跌眼鏡。

反思上市前股東成本價之實質價值

面對實業股上市約半年也可較上市價低逾六成,不禁令人反思到上市前股東對一隻實業股心目中的價值是多少。更貼切的描述,應是上市前股東的成本價,實則到底可以是多少呢?

關於以上問題,下回再作討論。

按此訂閱《香港財經時報》HKBT 新聞快訊

香港財經時報 HKBT 投資專欄【聶Sir學堂】作者聶Sir|畢業於香港理工大學金融服務系,獨立股評人,超過20年投資及教學經驗。
圖片:作者提供
專欄作者:聶振邦( 人稱「聶Sir」)

作者簡介:聶Sir聶振邦為博威環球證券首席分析師,畢業於香港理工大學金融服務系,超過20年投資及教學經驗,累積學生逾千名,亦是四本暢銷投資理財書籍作者,擅長上市公司公告解讀,不論實業股和財技股,都能制定攻防兼備的操作策略。

筆者確認本人及其有聯繫者均沒有出現以下兩種情況,其一是在執筆前三十天內曾交易上述分析股票;其二在文章發出後三個營業日內交易上述的股票。此外,筆者現時也並未持有上述股份。

以上純屬個人研究分享,並不代表任何第三方機構立場,亦非任何投資建議或勸誘。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

免責聲明:本網頁刊載的所有投資技巧及分析,僅供參考用途。讀者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要自行判斷及審慎處理,更要自行掌握市場最新變化。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網頁及相關作者與受訪者無關,本網頁概不負責 。而本網頁所有專欄作者的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