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轉冷】天文台表示,華北氣壓今日(12月28日)顯著上升,預測與其相關的強烈寒潮會在星期三(12月30日)開始影響本港,市民應為即將轉冷的天氣作好準備。嚴寒天氣下,不少人都會使用暖包或暖手器,但使用這些產品,特別是液體燃料暖手爐時潛藏了不少危機。 

天文台預計本港氣溫會顯著下降

天文台預料香港星期三及星期四會顯著轉冷,風勢頗大,尤其在離岸及高地。除夕及元旦市區氣溫會降至7、8度左右,新界再低2至3度,隨後數天早上氣溫仍然偏低。天文台呼籲市民盡早為持續寒冷的天氣作好準備,例如準備足夠的禦寒衣物,並採取適當的措施保障自己和家人在低溫天氣下的安全。

市民亦應關顧長者和慢性病患者,為他們提供適切的幫助,在進行戶外活動時提高警惕,特別是遠足時,避免長時間暴露在寒風中令體溫過低,同時要慎防大風令身體感覺特別冷。除夕及元旦期間天晴及非常乾燥,市民應小心處理火種,在使用暖爐或暖風機時應格外小心,注意安全。 

陳栢緯:2020年冬季氣溫或會偏低

天文台助理台長陳栢緯日前表示,預測2020年冬季的氣溫屬正常至偏低,偏低的氣溫即平均16.8度或以下。2019年冬季,天文台錄得的平均氣溫為18.7度,2020年預測氣溫為平均17.7度,即是會比2019年至少低1度。

年輕人注意!免疫系統過度防禦或引發細胞因子風暴 染新冠肺炎後病情易急轉直下

【天文現象】木星合土星12.21冬至傍晚上演|兩行星近400年來最接近

梁子超提醒市民多做2件事

面對寒冷天氣,或會令新冠肺炎病毒及流感生存時間較長。因此梁子超提醒,5歲以下的幼童的免疫力較低,而且長者的身體機能衰退,所以這2類人士需特別注意保護身體。他又提出以下2個建議:

  • 穿夠衣服
  • 多喝水

因乾燥環境能影響人體呼吸道黏膜細胞,削弱保護功能,便容易染病。所以梁子超強調,多喝水可避免呼吸道黏膜乾涸,而容易染上新冠肺炎或流感等病毒。另外,他亦提醒,市民應減少脫下口罩及到人多擠逼地點。

消委會提醒:保暖用品10大中伏位

在寒冷天氣下,不少人都會在衣服貼上暖包或袋着暖手器,有助抵抗嚴寒的天氣。但是消委會則提醒使用保暖用品,都要注意以下10個使用保暖用品潛藏危機:

香港人2020熱搜10大Staycation酒店有邊間?10大行山路線首位是大東山

本土好罩新推秋冬系列16色口罩!中環POP-UP Store有masHKer現貨賣

1. 不要誤將暖包當沖劑

消委會提到,曾有長者誤服暖手包內容物的個案,當時長者將暖手包內的容物以開水稀釋飲用,亦有長者直接倒入口服食,幸好最後都無礙。另外有學生把玩即棄暖包時,疑因包裝爆裂而釋出粉末,擔心濺入眼而最終須送院診治。

因此消委會提醒,如家中有幼童或長者,未用的即棄暖包應放在不易拿取的地方,打開後亦不能隨處擺放,例如不宜放在餐桌上。

2. 小心暖包粉末可灼傷眼部

因暖包成分包括鐵粉、活性碳、蛭石和食鹽。若不少小心令即棄暖包粉末入眼,可能會灼傷眼部組織,應立即用清水沖洗。此外,切勿讓幼兒把玩或故意打開即棄暖包,使用期間如發現暖包有破漏情況,宜立即停用。

按此訂閱《香港財經時報》HKBT 新聞快訊

3. 別把暖包放鞋 因會燙傷腳底

消委會提到,在台灣有女士將暖包放入雪靴內連續用了6小時,腳底暖暖十分舒服,當晚並不覺得有異樣。翌日才發覺腳底又紅又腫,幾乎不能走路,求診後證實腳掌遭二級燙傷,並有明顯發炎。

因此消委會提醒,消費者不宜貪方便,擅自將暖手包放於鞋子內作「暖腳包」,否則可能灼傷皮膚。若果真的有必要,是可使用暖包暖腳,但前提是應先穿上較厚的襪子。然後才把暖包放在襪子外面。另外,亦可使用可黏貼的暖包貼在外衣向內位置。

4. 須提防微波加熱式暖包爆裂

市面上有些暖包是以微波加熱,因此可重複使用。但是消委會提醒,每次將暖包放入微波爐加熱前,應觀察包裝是否完好及確定暖包已徹底冷卻。

如有任何破損,宜立即更換,以免加熱或使用過程中出現爆裂。若加熱後發現有洩漏情況,應待產品冷卻後才作處理。

5. 煮熱暖包時應避免接觸煲底

因一類暖包是袋內藏透明啫喱狀液體和小塊金屬片或小棒,只要煮熱可以重複使用。但在還原暖包前,消委會提醒必須先在煲底舖上毛巾,或以毛巾包裹暖包,防止暖包包裝袋直接接觸煲底。

否則可能會令暖包破損。若包裝袋有破損,或煮了很久仍無法將晶體還原,便要丟棄。煲煮期間必須留意爐火,避免「煲乾水」。此外,用者須留意這種暖包不能放入微波爐加熱還原。

6. 小心暖水袋或暖水壺滲漏

消委會提到,暖水袋是最傳統的取暖用品,注入熱水便可提供溫暖。雖然暖水袋用法簡單,但仍必須小心處理和使用。過去便有幼童用暖水袋取暖入睡,懷疑因暖水袋漏水而燙傷雙腳。

因此消委會提醒,注水前須檢查暖水袋有否滲漏,瓶蓋有否生銹及能否扭緊。而且應穩固地放置好暖水袋(如:放在洗手盤)才注入熱水,水的溫度宜介乎75℃至85℃之間,避免注入剛煮沸的熱水,水亦不能注得太滿。

7. 注意液體燃料暖手爐風險

消委會提到,有些人可能會使用便攜式液體燃料暖手爐,有些是看不到火焰。香港中文大學化學系陳建成教授提醒,消費者切勿因為看不到火焰就忽視產品的危險性,必須小心使用。因注入火機油時如分量過多,可能出現滲漏,一旦旁邊仍有火種,會有失火危險。

另外,點火加熱前宜先擦拭產品外殼,抹走滲漏的火機油。點火時須小心火種,避免燒傷或灼傷手指。使用時切勿將暖手爐倒轉,以免液體燃料滲漏。

8. 液體燃料暖手爐非一定適用

液體燃料暖手爐原理是利用催化器內的金屬幫助燃料燃燒,產生熱能。因此生熱的同時除了排出二氧化碳,亦會有機會釋出一氧化碳和輕微燃油氣味。若在密閉的地方(例如車廂、房間)如一氧化碳的濃度過高,可能會令人中毒,甚至死亡。

因此消委會提醒,使用期間必須確保空氣流通,而且由於操作較繁複,絕不建議幼童、長者自行使用。另外,要注意的是要添加燃料後,必須將其妥善儲存,避免兒童接觸,以免他們誤飲。

9. 使用USB充電式及電池暖蛋 注意事項

近幾年會較多人會選USB充電式暖蛋,可接駁電腦充電,亦有部分暖蛋是以電池操作。但是消委會提到,曾接獲有關USB充電式和電池暖蛋的投訴,主要涉及其操作溫度及安全問題。

因此消委會提醒,使用這些USB充電式暖蛋產品時,切勿低估產品發出的熱力而直接將金屬表面長時間放在皮膚同一位置,否則可能會灼傷皮膚。此外,須留意電器安全,若發現充電後電池有不尋常的脹起情況,應立即停止使用。另外,如使用電池暖手器,建議選用較環保的充電電池。

10. 小心低溫燙傷

消委會提醒,無論選用哪一款取暖用品,都要小心低溫燙傷。因為即使暖包的溫度只是較正常體溫稍高一點(例如:43℃),在長時間(例如:8小時或以上)緊貼皮膚的同一位置,也有可能在無痛的情況下引致灼傷。

至於會否引致灼傷以及灼傷的程度,則視乎與皮膚接觸的時間和面積、物件或液體的溫度等不同因素。因此如有必要,可先用取暖用品溫暖被窩,就寢時將取暖用品移除,或在有人看管的情況下讓上述人士使用。使用取暖用品時,宜先套上專用套或用毛巾包裹使用,避免暖包或暖手器與肌膚直接接觸,使用得宜方可保暖又保安全。

--------------------

經BusinessTimes申請uSMART盈立證券戶口,享買賣美股一世免佣,港服免平台費,認購新股、基金低至0手續費、送藍籌股票、Bowtie門診醫療福利。【詳情按此開戶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