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入門】新加坡接棒李顯龍的新任總理黃循財,在接任總理職位前高調公開表示希望提振新加坡的股票市場,但當然新加坡股市吸引企業上市的條件仍充滿挑戰。

金融市場流行比較新加坡與香港

最近幾年,金融市場流行比較新加坡香港,有些如資產管理領域,新加坡早已彎道超車,而金融圈中到目前還是有一個共識,就是香港的股市總算比新加坡優勝,除了REITs上市的領域之外,現時新加坡共有42隻公開市場掛牌上市的REITs,總市值接近1,000億美元,而S-REITs已經是新加坡股票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約佔新加坡交易所市值的12%。

新加坡股市一直被詬病流動性低

新加坡的股市一直被詬病為流動性低,不活躍,甚至規矩繁多,導致「水清則無魚」的格局。就連新加坡自己的企業,都有到其他國家上市的取向,其中赴美上市的趨勢近年一直保持,並會延續。

依據新加坡聯合早報的最近報導,引述了國際會計師事務所德勤的數據,2021年至2023年赴美上市(IPO)的新加坡企業共計14家,近期提交招股書給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的新加坡企業有近20家,光是本年4月份在美上市的新加坡企業有至少3家。

上市公司多數為重資產公司

新加坡企業赴美上市,主要考量美國上市標準低、流動性強,以及可助打響企業名聲等因素。此外,在新加坡交易所上市的公司多數為重資產公司,該類公司的股本回報率較低,在高利率環境下吸引力較小,且行業缺乏多樣性,新交所也嚴重缺乏互聯網及通訊領域營運的公司,因此科技及人工智慧(AI)等相關企業難以在新交所得到稱心的估值,故此更希望到美國、香港及倫敦等地上市。

全球IPO市場的萎靡不振

當然近兩三年環球經濟,地緣政治等不利因素,亦導致全球IPO市場的萎靡不振,只是由於美國深厚且流動性強的資本市場和投資者基礎,很多企業(也不單止是新加坡企業,也包括中概股)都會選擇到美國上市,而當地私募股權和創投支持的高增長類型公司,可以選擇在長期高利率環境下保持競爭力。

本年初至今僅兩家公司在新加坡上市

根據新加坡交易所的數據,本年初至今,僅兩家公司在新加坡上市,募資額達大概為7,081萬美元。最近,泰國飲料生產商General Beverage宣布計畫將其海外分銷業務的公司在新加坡的凱利板上市(類似於香港的創業板),募集2,213萬美元至3,688萬美元的資金。

本年第1季中國及香港地區IPO活動減少一半以上

從環球的視角來說,新加坡交易所也並非唯一IPO活動下降的交易所,根據國際會計師事務所安永的數據顯示,本年第1季,中國及香港地區IPO活動減少一半以上,交易規模收縮近三分之二,而去年赴倫敦上市的公司融資額僅10億美元,為2009年以來最低。香港的股市表現也相對落後,同鄰近地區相比,如日本,印尼,甚至印度,香港的股市表現,以至IPO市場都可謂乏善足陳。

港股要有心理準備應對挑戰

但倘若還以為起碼比新加坡的股市要好的自滿心態,相信也要有心理準備應對挑戰,因為英國《金融時報》最近報道稱,新加坡政府機構正在研究一個投資者聯合組織方案,當中動用包括GIC和淡馬錫等國家基金,以「國家隊」的方式來撼動陷入困境的股市。加上新任總理業已打了開口牌要提振新加坡股市,相信這也不是信口開河,故此香港實在要嚴陣以待。

新加坡股市已實施多項措施來支持上市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及新加坡交易所,正在研究如何提振新加坡的股市,並已實施多項措施來支持上市。其中包括一系列支持高成長企業的基金,以資助方式來支付上市成本和擴大新加坡上市股票研究覆蓋範圍的撥款計畫。新交所也試圖透過與泰國證券交易所合作進行預託證券上市來擴大市場准入。預託證券是在當地證券交易所交易的外國公司的股票,它為本地投資者提供了投資外國股票的機會。

預計新加坡上市情況將隨市場條件好轉而改善

筆者預計新加坡的上市情況將隨市場條件好轉而改善。此外,隨著印尼等新興市場的IPO數量不斷增加,倘尋求在其國內市場以外的地區雙重上市,新加坡也將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有望從中獲益。

亞洲區僅次日本的第二大REITs市場

另外,新加坡也是亞洲區僅次日本的第二大REITs市場,其法規開放,加上市場國際化,且未限制投放的區域,故此或可部署在加息週期結束後,繼續吸引各國房地產公司來新加坡發行 REITs,拉動整個新加坡股市的活躍度,至於會否彎道超車香港股市,卻要拭目而待了。

更多理財方法及股票投資入門內容

按此免費訂閱《香港財經時報》HKBT 新聞快訊

作者簡介:盧銘恩是華坊咨詢評估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及Asia PropTech創辦人。產業測量師出身,致力將創新科技帶進房地產業界。香港中文大學商學院客座助理教授及香港大學SPACE中國商業學院客席講師,曾獲皇家特許測量師學會(RICS)頒發之傑出成就青年獎,在多達20個國家超過50場房地產會議中擔任講者,主理亞太區多宗房地產投融及資本市場上市項目。

免責聲明:本網頁刊載的所有投資技巧及分析,僅供參考用途。讀者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要自行判斷及審慎處理,更要自行掌握市場最新變化。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網頁及相關作者與受訪者無關,本網頁概不負責 。而本網頁所有專欄作者的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