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方法|活著本身就意味著風險,就像創投這個行業,看似光鮮亮麗,但背後卻充滿了艱辛和不確定性,成功率僅0.2%。專家分析孫正義的投資哲學,帶領大家認識投資中的失敗和風險。即睇詳情!

理財方法|創投界的風險

在台灣知名作家吳淡如的著作《窮思維、富邏輯:人生實用商學院之致富之前先自主》(時報出版),裡面提到了一個有趣的觀點。很多人羨慕那些早期投資蘋果、亞馬遜而成為巨富的投資者,像是軟銀的孫正義。他們笑容滿面,似乎一切盡在掌握。

但事實上,創投界也有不少人損失慘重,甚至哭都哭不出來。

笑容背後的損失慘重

就拿2022年來說,你知道全世界最笑不出來的投資界知名人士是誰嗎?竟然就是前兩年笑得最大聲的那個人!疫情之前,孫正義曾經意氣風發地到台灣演講,因為他手上投資了一些他非常看好的「獨角獸」公司。

孫正義的投資哲學

他的投資哲學很簡單,就是在他看好的趨勢中,選擇行業中數一數二的新創企業,給予大量資金支持。

這個策略過去的確為他帶來了豐厚的利潤。但是,誰能預料到疫情的到來會對市場造成如此巨大的衝擊呢?即使是最有經驗的投資者,也難以完全避免損失。這就是風險的本質——不確定性。

百裡挑一的投資項目

如果要用一些數字來說明風投公司成功的機會有多低,就拿一家叫恩頤投資公司的知名風投來說吧。

他們每年可能會收到2,000個投資案子,但是在經過商業模式的審查和評估之後,他們只會選出其中的十分之一來進一步評比,最後再從中挑選20個項目來投資。所以在最開始的時候,他們就已經是在百裡挑一了。

精挑細選亦難逃失敗

但即使是這些精挑細選出來的項目,平均下來也有5個會以失敗告終,3個不賺不賠,只有2個算是比較成功的。而那些成功的項目,賺取的利潤平均每年也不過是35%左右的回報。

風投成功率僅0.2%

從風投公司收到申請案開始,他們就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但是最後能真正投資只有1%,而其中真正成功的更只有0.2%。看來在風投這個行業裡,成功真的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啊!

僅1%公司創業成功

從這些統計數據中,就能明白當一個投資人有多不容易了。不要以為所有成功的公司都像蘋果和亞馬遜那樣,能帶來百倍的利潤。事實上,就連蘋果和亞馬遜也都曾經差點下市。這個被業界普遍認可的成功機率,也讓我們意識到一般人創業成功的可能性有多低。

在所有創業的公司中,只有不到1%的公司能在創業五年後真正獲得巨大的成功。

創業投資失敗機率高

就像台灣的創投家林之晨說的那樣:「創業投資的失敗機率確實非常高。即使在投資產業最成熟的美國,創投每年平均支持4,000家新創公司,但最終能成功上市的往往不到四十家,也就是說,成功的機率只有1%左右。」

成功案例鼓舞著創業者不斷前行

不過,唯一讓人欣慰的是,在這1%的成功公司中,有些確實能成為持續創造利潤的搖錢樹。儘管創業之路充滿挑戰,但那些成功的案例依然鼓舞著無數懷抱夢想的創業者們不斷前行。

失敗是家常便飯

一般人沒有那些大投資家們那麼多的錢,就算是看起來最前景光明的風投行業,成功的機率也還是非常低。這意味著失敗是家常便飯,大家沒有理由因此而灰心喪氣。就拿孫正義來說吧,他的失敗也是眾人關注的焦點。

比如他重押的Uber和滴滴出行,一個股價總是不時崩盤,另一個則遇到了超級災難:在中國被認定觸犯法律,在美國上市後股價暴跌9成。他在WeWork共享辦公空間的投資也是如此,雖然一開始大家都認為是個好項目,但最後的下場卻慘不忍睹。

敢於識別趨勢,勇於投資

孫正義敢於識別趨勢,勇於投資,他當年投資阿里巴巴的成功就證明了他的眼光有多麼敏銳。

但某些投資的失敗也確實是一敗塗地。就連曾經讓他嚐到成功果實的阿里巴巴,在2022年的市值也跌掉了一大半,足足有2,500億美元憑空消失。因此,他在當年第二季度就提列了超過230億美元的損失,還向股東深深道歉。

失敗和風險是不可避免

所以,在創業和投資的道路上,失敗和風險是不可避免的,但不應該因此而氣餒,而是要從這些經驗中汲取教訓,繼續勇敢地前行。畢竟,正是那些願意承擔風險、不斷嘗試的人,才有機會創造出令人驚嘆的成就。

方舟投資的例子

再來看看另一個例子:方舟投資的伍德(Cathie Wood)。她曾大膽預測比特幣的價格會達到50萬美元,她也慧眼投資了馬斯克的公司。她管理的基金一度是全美表現最亮眼的基金之一。

但隨著比特幣價格的大跌,好日子也就到頭了,她的基金跌幅一下子就成為全美數一數二的。

風險無處不在

風險,真的無處不在。與其說風險投資是為了獲得暴利,不如說他們所做的真正良善之舉是:為那些看起來前途無量的新創企業的失敗埋單。在這個世界上,如果想要獲得更大的收穫,心臟必須越來越強大。

失敗後要專注下一球

在商業社會中,失敗才是最大的概率事件。所以要像一個網球選手一樣,不要因為一時的不幸或失敗而沮喪,真正應該關注的是下一個要打的球。每一次失敗都是一次學習和成長的機會,只有不斷地嘗試和調整,才能最終達成目標。

按此免費訂閱《香港財經時報》HKBT 新聞快訊

更多理財方法相關文章

免責聲明:本網頁刊載的所有投資技巧及分析,僅供參考用途。讀者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要自行判斷及審慎處理,更要自行掌握市場最新變化。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網頁及相關作者與受訪者無關,本網頁概不負責 。而本網頁所有專欄作者的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