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方法|無論是大人或小朋友,養成良好理財習慣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環,到底什麼因素會影響到一個人的理財習慣?MoneySmart最近就儲蓄及支出習慣進行調查,結果發現,父母對子女的理財習慣有重大的影響,因不少人都會對父母的行為進行模仿;然而亦有不少人注意到上一代的不良習慣後,會努力抵抗和改善這些「壞榜樣」。即睇詳細調查結果!

理財方法|父母如何影響子女理財習慣

理財是一門學問。要建立良好理財習慣和戒掉惡習並不容易,皆因這些習慣通常在不知不覺中養成。MoneySmart於今年2月以網上調查訪問的方式,訪問了1,000名香港成年人,以了解父母對子女理財的影響。調查發現,不論他們喜歡與否,普遍香港人的理財習慣都深受父母影響,共52%受訪者認為,父母對他們的理財習慣有重大影響;同時有46%受訪者會嘗試積極戒掉父母承傳的理財惡習。

不良習慣會「一代傳一代」

MoneySmart挑選了一些特定理財行為進行深入研究,發現普遍香港人長大後一般都會模仿他們成長時目睹父母的習慣和行為,即使一些不良理財習慣都「照板煮碗」,例如︰

  • 53%表示父母過度消費的受訪者,表示自己也有過度消費的傾向
  • 54%表示父母衝動購物的受訪者,表示自己亦養成相同習慣
  • 58%表示父母有欠債煩惱的受訪者,表示自己亦面對相問題

近8成人「繼承」儲蓄習慣

相對地,調查亦發現,當父母有良好理財習慣時,子女亦會在日後仿效這些行為。當中包括︰

  • 78%表示父母有每月儲蓄習慣的受訪者,表示自己亦有相同習慣
  • 70%表示父母也有定期制定支出預算的受訪者,表示自己亦有制定支出預算
  • 59%表示父母有定期投資的受訪者,表示自己亦有定期投資

專家︰6至7歲便受潛移默化影響習慣

家庭輔導機構Frolic for Life的財務教練兼理財專家Michelle Howell表示,理財習慣通常在我們小時候不知不覺間形成,我們亦會帶著這些習慣到日後生活:「基本理財習慣可以早在6至7歲就開始慢慢形成。在這個歲數,我們傾向吸收和內化我們父母怎樣使用和討論金錢。從觀察父母怎樣看待金錢,我們就會有意識地,或者不知不覺間把所觀察到的潛移默化,養成習慣。因此,我們父母的消費或儲蓄習慣、是否遵守社會規範和獨特理財行為都會塑造我們日後生活中的理財觀念和行為。」

理財知識宜從小灌輸教育

研究發現,沒有被父母在小時候灌輸理財知識的人,在繳付帳單方面有困難的機會率,相比起從小接受理財教育的人多出3倍,他們整體而言亦較難養成儲蓄和投資習慣。近四分之三(74%)受訪者表示,他們的父母從小就積極灌輸理財的知識。總體而言,有一半(52%)受訪者認為他們承傳了父母的良好理財習慣。

事實上,研究結果亦顯示,從小接受理財教育的小朋友,長大後自覺財政穩健的機會率是比起小時候沒有受過理財教育的人的1.4倍,顯示父母在養成理財習慣中擔當著重要角色。

8大最常見父母給子女的理財建議

  1. 制定儲蓄計劃(59%)
  2. 格價(54%)
  3. 按時償還債務(42%)
  4. 監察開支(41%)
  5. 制定預算(39%)
  6. 設定財務目標(33%)
  7. 建立應急基金(31%)
  8. 獲取理財知識和技巧(24%)

三分一人願意資助子女財務支出

大部分受訪者(75%)認為,父母有責任教導孩子如何制定預算和儲蓄。 7成受訪者認為在適當的時候,父母應向小朋友講解有關信用卡和私人貸款等金融產品的資訊。

除了教育之外,也有不少父母樂意在財務上為子女提供實際的支援:

  • 36%受訪者表示父母對自己的婚禮或買樓等大額消費提供財務資助
  • 36%受訪者亦計劃資助自己孩子的大額消費

6個貼士︰如何教導小朋友理財的貼士

  1. 當你的小朋友能夠理解金錢的概念(一般為6至7歲),家長就應該盡早向小朋友解釋金錢是甚麼,以及如何使用金錢
  2. 提供不同途徑讓小朋友透過做家務來賺取零用錢
  3. 與小朋友一起制定符合年齡的儲蓄計劃
  4. 討論精明消費貼士,例如避免衝動消費、解釋較貴的東西不一定代表較好
  5. 讓小朋友一起計劃消費活動,例如去超市買日用品或和在網上購物前先「做足功課」
  6. 改變跟小朋友談論理財時的用語,讓小朋友與金錢建立健康關係,例如將「我們負擔不起」說為「我選擇不在這裡花錢」

60%受訪者希望改善

報告指出,隨著個人理財網站和金融產品比較平台冒起,不良理財習慣或者可以慢慢得到改善。有58%的受訪者認為自己有良好的理財習慣;6成受訪者表示他們致力在理財方面比父母做得更好。透過吸收不同的理財資訊及知識,就可以更容易戒掉不良理財習慣,養成儲蓄習慣之後,亦可透過各種方法使得「錢滾錢」創造更多收入。

按此免費訂閱《香港財經時報》HKBT 新聞快訊

更多理財方法相關文章

免責聲明:本網頁刊載的所有投資技巧及分析,僅供參考用途。讀者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要自行判斷及審慎處理,更要自行掌握市場最新變化。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網頁及相關作者與受訪者無關,本網頁概不負責 。而本網頁所有專欄作者的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