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本地傳媒報道,政府初步研究公立醫院急症室收費加價,以打擊濫用情況。現時急症室平均輪候時間對不少病人而言仍較長,加費對急症室求診人數有什麼影響,各界對急症室加費又有何看法?《香港財經時報》報導相關詳情。

公立醫院急症室擬加價

政府將於下月發表《財政預算案》,研究從多方面增加庫房收入,有消息指,當中包括考慮加收公立醫院急症室費用,同時達到打擊濫用的成效。公立醫院急症室對上一次調整費用已是在2017年6月,當時收費由100元大幅上週至180元,維持至今近7年未有再加價。各界對加價消息反應不一,如行會召集人葉劉淑儀認同是時候檢討急症室收費,但亦有意見認為急症室加價或對基層市民的健康狀況或病情造成影響,長遠增加醫療開支。

盧寵茂︰以「可加可減」形式調整

目前,公立醫院急症室向符合資格人士每次診症收費為180元;非符合資格人士每次診症收費期為1,230元,所有分流類別收費一致。醫務衛生局局長盧寵茂稱,急症室收費可以「可加可減」形式進行檢討,如根據分流制度,不排除為危殆及危急類別的病人減價,次緊急、非緊急等類別則可能加價至接近家庭醫生水平。

他指出,曾有前線醫護人員反映部份市民因「生暗瘡」等原因到急症室就診,期望加價能夠減少這類輕症市民到診,令醫療資源分配更加理想。

急症室分流制度

醫院管理局轄下急症室均實施分流制度,按照病人病情的輕重緩急而定治理的先後次序,而非按先到先得的方法。當病人抵達急症室後,先由一名富經驗及接受特別培訓的護士,對病人的病情作出初步評估,危急的病人會獲得優先治理。分流護士會根據病情將病人分為五類︰

  1. 危殆
  2. 危急
  3. 緊急
  4. 次緊急
  5. 非緊急

分流為危殆類別的病人毋須等候,會即時獲得醫護人員治理。至於一些非緊急的病人,他們可能需要等候較長時間。

上次加價後非緊急病人減少

回顧2017年急症室大幅加價後,全年急症室求診人次有顯著下跌,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的急症室首次求診人次,按年減少9.6萬;「緊急」至「危殆」三類病人求診人次按年上升2.2%,達39.2%,而次緊急及非緊急類別的求診人次則回落2.2%,減少逾10萬人次。

立法會醫療衞生界議員林哲玄認為,加價的重點不是增加政府收入,而是提供足夠選擇,並如何引導市民接受合適的醫療服務,將最珍貴的資源留給最有需要的病人。他續指,現時市民選擇不多,如早年不少夜診服務因成本問題倒閉,但市民確實有需要,社區可協調延長普通科門診服務時間、提供24小時門診所,並可加入資助等誘因將市民分流到不同診所。

醫管局急症室服務目標

醫院管理局已訂立服務目標,以確保有急切醫療需要的病人能在合理的時間內得到診治。

  • 危殆類別︰即時診治
  • 危急類別︰在15分鐘內處理95%的危急病人
  • 緊急類別︰在30分鐘內處理90%的緊急病人

分流制度的目標

醫管局表示,設立分流制度的目標如下︰

  • 確保病人的病情盡早獲得診斷及評估,並且根據病情的嚴重程度,決定治理的先後次序
  • 減少不必要的延誤
  • 提供簡單的急救方法
  • 採取初步的診斷檢查及治療護理
  • 根據病人的病情,轉送至適當的診治地方,以致有效地調配員工及資源
  • 控制及加快病人流量,以減低急症室病人積聚及混亂的情況
  • 在分流的過程中,透過與病人溝通及慰問,改善病人與醫護人員的關係及部門的形象
  • 即時面見病人,與市民建立良好關係
  • 與入院前的醫療服務提供者作直接溝通
  • 記錄病人的病情、分流的時間及在分流站接受初步的治理
  • 為員工提供訓練

按此免費訂閱《香港財經時報》HKBT 新聞快訊

更多香港財經時報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