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九晚五是經典工作時間,在世界各地的企業廣泛實行。但普及性高就代表一定好嗎?隨著遙距工作在家工作的興起,企業員工也更注重Work-life Balance工作與生活平衡),新一代人對傳統工作模式和工時長短的反思,值得大家關注和思考。

網民熱話|「朝九晚五」的生活

近日,一名叫做Brielle的Z世代(約1996至2005年出生)美國女子在TikTok上發佈短影片,以「今日問題:朝九晚五如何擁有自己的生活」為題,講述她在大學畢業後找到的第一份工作實行「朝九晚五」,所佔用的時間和下班後的疲憊感讓她感到心力交瘁,引起不少網民共鳴。

車程和工作佔去大部份時間

Brielle哭訴著,她剛剛從大學畢業,現在找到一份工作,卻覺得很沮喪︰「我要親自回公司工作,如果我可以走路上下班,那就還好,但我住得距離公司太遠了。每天早上7點半起床,下班後最早要6點15分才回到家,回家洗澡、吃飯後就要睡覺,完全沒有時間和體力煮飯,也累到無法去健身。」

身心俱疲犧牲社交娛樂

她續說︰「朝九晚五的制度太瘋狂了,如果是在家裡遙距工作,五點下班就是五點下班,而你在家裡,一切都很好。但當你在公司,人們下班後還不一定有辦法準時離開辦公室。你怎麼可能還有時間認識新朋友、結識異性或是約會?根本沒有時間做任何事情!」她形容這樣的工作時間讓他感到非常沮喪,壓力也很大。

網友:「她是對的」

影片一出,隨即收獲兩極反應,如今在TikTok已上300萬播放,連俗稱「連登」的網上論壇LIHKG也有網友在討論。不少網友對Brielle的經歷深有同感︰「她是對的!在那些工時比與家人相處的時間還要長的地方工作,根本就不合理。我們應該嘗試打破每週工作40小時的工作體系。」

網友心得

  • 「無論是男是女、是不是Z世代,她說的話都是對的,老一輩人把企業生活模式正常化、屈服在這種體制下,並不代表它不糟糕」
  • 「我很能共情她,我在工廠工作,由晚上11點到早上7點,開車來回各需45分鐘,完全沒有時間社交、做飯,上班前後也沒有好好打起精神或冷靜下來的時間,每天只有起床、開車、工作、開車、睡覺。」
  • 「她有權沮喪,事情真的不應該是這樣子的,如果你覺得像這樣生活很快樂,那你真是個失敗者」
  • 「其實真 慣左唔代表應該係咁」
  • 「香港仲要通常都係朝九晚六」
  • 「如果喺香港,返朝九晚五工會感動到喊」、「香港返5日已經偷笑」

網友:「情況可以更差!」

與此同時,亦有一些網民認為每星期40小時的工時屬正常範圍,也有不少人認為朝九晚五已經是很好的工作時間,或是嘲諷Brielle︰「比這還工作得更久的大有人在」、「很遺憾這位公主需要搭車上班工作,這可真是沒必要呢!」

究竟是現時的年輕人「唔捱得」,抑或傳統工作制度確實有很大的弊端?

長時間車程造成精神負擔

英國金融時報的專欄作家Jemima Kelly說,嘲笑這位Z世代女孩的人可能看漏了一個觀點︰「為什麼她不能認真對待自己的幸福和生活品質呢?為什麼我們要不斷讚美日常的苦差事,彷彿它就是一種高尚的生活方式?」Brielle提到她可以接受在家工作,搭車時間長才是最讓她感到難過的原因,而大家都知道,搭長途車往往會對精神產生負面影響。

「畢業後抑鬱」在Z世代身上更嚴重

Jemima Kelly又提及,大學畢業後到進入社會的轉變,是所有人都經歷過的調整,這種被稱為「畢業後抑鬱」(post-grad depression)的情況時有發生,但在Z世代身上更常見。現在的年輕人更在乎自己的心理健康,他們的憂鬱和焦慮症狀也正在飆升。

觀點不一樣引致職場代溝

雖然不是所有抱怨都應該被歸咎在心理因素上:早前同樣在TikTok和Z世代之間流行的「安靜辭職」就給很多人帶來了Z世代懶惰、不願工作的印象;但有研究表明,近年職場上的「代溝」被誇大了,老一輩人可能也沒有意識到他們變得更容易發牢騷。「年輕一代轉變了」的觀念遠比「我們已經隨著年齡增長而轉變」的概念更容易被上一代人接受。

Z世代更注重生活舒適度

但聖地牙哥州立大學教授Jean Twenge就指出,Z世代本來就傾向採取不同的工作態度和方式,相對較小的差異在他們身上造成的影響也較大。她的研究顯示,Z世代僱員比前幾代人在同一個年紀下更想要良好的工作與生活平衡,包括良好的假期體驗以及「心理健康日」。

改善風氣終可達成心理健康

Jemima Kelly最後指出,要弄清楚如何在Z世代的「嬌養」和嬰兒潮一代的「倔強」之間取得平衡,是很棘手的事。但她也樂於見到心理健康被愈來愈多人重視,談論讓自己難受的地方不再是禁忌的事:「人們應該多花時間處理會影響他人心理狀況的現象——就比如說Brielle上傳影片後,很多成年人花時間在網絡上嘲笑年輕女性的這種情況。」

按此免費訂閱《香港財經時報》HKBT 新聞快訊

更多網民熱話/職場相關文章

免責聲明:本網頁刊載的所有投資技巧及分析,僅供參考用途。讀者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要自行判斷及審慎處理,更要自行掌握市場最新變化。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網頁及相關作者與受訪者無關,本網頁概不負責 。而本網頁所有專欄作者的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