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方法】香港的消費物價水平愈來愈高,打工仔要好好生活也不容易。大家在上班或空餘時可以怎樣做來慳錢呢?《香港財經時報》整合8招慳錢大計,即睇詳情!

理財方法|慳錢的重要性

根據《商業內幕》(Business Insider)報導,知名財務規劃師Steve Repak指出:「身為一名理財規劃師,曾經與許多擅長累積財富的人共事過,我理解到『如何用錢』是理財最重要的部分!」他也發現,不少擅長理財的人,他們未必賺很多錢,這些人沒住在大房子,亦沒開著最新款的車,甚至沒有穿著最新一季的設計穿搭。但很重要一點,就是他們花的比賺的錢還少,生活支出更是不會超過日常所需。

理財方法|8招職場打工仔必看慳錢大計

通脹持續,要買一件東西可能都要左思右想。對各位打工仔來說,最大的經濟來源就是每月的薪金。到底要怎樣做才可以將薪金運用妥當?最近在網絡討論區有網友以「大家分享下呢2年既慳錢大法」發文,集思廣益希望收集其他網民的意見,了解大家的慳錢大計。

理財方法|每晚都自己煮飯不外出用膳

第一個職場打工仔慳錢大計就是「自己煮飯」。帖文中有幾位網友都認為「自己煮飯」是其中一個有效慳錢的方法。有網民稱:「自己煮飯最平,例如蒸肉餅和炒菜心,大約$50左右,夠兩個人食一餐。」但亦有提出自己煮飯的弊處:「兩餸飯好多菜式屋企唔會煮到,例如炸嘢。」

理財方法|返工帶飯可年慳2萬

上述提到自己煮飯能夠慳錢,兩個人大約$50左右,即平均一個人$25。網上亦有案例指一名打工仔Caroline每日上班都自己帶飯,結果一年合共慳下了$20,014。事主以往平日都會外出食飯,計算午飯連甜品支出,每天約花費$133。之後,她自製沙律、水果、乳酪、芝士作飯後甜品,每週僅花費$265,累積起來1年便慳了超過2萬元。

理財方法|買冰鮮肉代替新鮮肉

第二個職場打工仔的慳錢大計就是「買冰鮮肉代替新鮮肉」。有網民在帖文稱:「唔會買新鮮肉,只會買雪藏肉。」其中原因是雪藏肉相對新鮮肉便宜,味道上亦沒有大分別。對於有人認為冰鮮肉比較新鮮肉沒營養,網民就指:「點會冇營養?蛋白質含量都係一樣,你要講究,冰鮮急凍肉反而多無激素選擇。」

理財方法|戒買咖啡年慳1萬

大家平常喜歡上班前喝杯咖啡提提神,為一天的工作「開個靚頭」嗎?上文提到的打工仔Caroline每日開工前都有喝咖啡的習慣。她每日會花費$41買咖啡,但當她戒掉到咖啡店買咖啡後,1年便節省了$10,458。除了咖啡,珍珠奶茶都是港人愛喝的飲品,每杯奶茶約$30,若每日一杯,1年累積就要花費$10,950。討論區網民都表示:「暫時成功戒左1年半珍珠奶茶。」

理財方法|減少購買名牌奢侈品

辛勞工作過後或許想買名牌奢侈品獎勵自己,但如果想慳錢的話,減少購買名牌奢侈品的確是一個很好的大計。打工仔Caroline日常會選購名牌的洗頭水及護髮素,每支最少花費$85。為了慳錢,她就轉用相對便宜的護髮產品,發現效果跟以往用慣的名牌差別不大。便宜的洗髮產品每支$25,每月節省$125,1年便節省$1,500。

理財方法|網購衣服可節省金錢

討論區有網民分享見解:「淘寶買衣物都有5、6年,夠經濟實惠,生活壓力都冇咁大。不過後生仔應該會嫌cheap。」儘管如此,其他網民對淘寶的產品質量有保留:「中伏,size和質料同預期有出入,一係過大一係過小,都係實體店比較好。」

理財方法|戒食零食

工作一整天偶爾都需要一點零食提提神,但網民在討論區留言稱:「戒零食汽水,健康,無咁肥,皮膚又可以好D。」的確,戒掉零食汽水除了可以令自己的身體更加健康,另一方面都可以省下每次買零食的金錢。

理財方法|以行路代替乘搭交通工具

打工仔Caroline每星期上班的車費需要$630,然後她決定每天乘地鐵但坐少2個車站,餘下路程便行路回公司,這令每周車費減少至$438,1年便節省$9,984。當然,如果家與公司的距離較遠,行路的確不方便。但是,各位仍可了解九巴港鐵的交通優惠,或善用公共交通費用補貼計劃

理財方法|取消訂閱網上付費項目

近年網上有不少每月付費的應用程式,例如:訂閱網上雜誌、影片串流平台等。打工仔Caroline以往有訂閱雜誌的習慣,及後取消,每月可慳$62,1年即可節省$744。相信大家都有訂閱網上媒體的習慣,但未必經常閱讀或觀看,變相浪費金錢。如果想接收資訊,網上也有不少免費訂閱媒體可供閱覽。

理財方法|購買二手產品

近年網上買賣平台受香港人歡迎,當中亦有不少全新物品或二手物品出售。去年網上買賣平台Carousell公佈調查發現,逾8成消費者在經濟低迷時購買更多二手物品。調查中有53%受訪者表示,購買二手商品每年可節省最少$1,000,近1成受訪者更認為有可能節省超過$5,000。而「仍然完好無損」是8成受訪者列為購買二手商品的理由之一。

更多理財方法相關內容

按此訂閱《香港財經時報》HKBT 新聞快訊

免責聲明:本網頁刊載的所有投資技巧及分析,僅供參考用途。讀者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要自行判斷及審慎處理,更要自行掌握市場最新變化。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網頁及相關作者與受訪者無關,本網頁概不負責。而本網頁所有專欄作者的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