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樓市走勢2023】通關後香港經濟復常,奈何遇上銀行危機衝擊金融市場,港股恒生指數再跌穿20,000點。慶幸香港樓市仍算堅挺,新盤更是熱賣。美聯集團主席黃建業表示,香港樓市脫穎而出,磚頭文化抬頭,香港樓市小陽春勢不可擋,料價量齊彈!黃建業對樓市出出10個最新預測,包括預測全年香港樓價升10%,並提出三大建議搶人才加快復甦。

預計首季住宅成交可升7成

香港樓市首季迎來「小陽春」,黃建業指出,去年12月住宅物業成交量共錄約3,500多宗,及至今年1月已升至逾4,600宗,估計2月及3月每月均錄超過6,000宗水平,較去年年底回升高達7成,更是自2021年7月之後,首度重返6,000宗以上水平,預計香港首季住宅成交量可按年升7成。

料3月新盤成交挑戰2,200宗

剛過去的週六(3月25日)新盤成交超過540宗,創自去年8月以來的單日新高。估計整個3月新盤成交量最終有力挑戰2,200宗水平,屆時將創自2020年11月後的28個月新高,反映買家以實際行動力證對樓市的信心。

好豪宅新盤表現「跑贏大市」

黃建業表示,雖然今年3月出現的銀行危機衝擊金融市場信心,但是香港樓市「脫穎而出」,交投愈升愈有,香港樓市小陽春「勢不可擋」,樓市走勢較「股債匯」更為穩健,勢成資金最佳出路,並料全年香港樓市「價量齊彈」,尤看好豪宅新盤表現「跑贏大市」,預測全年香港樓價升10%。

新香港人成升市重要動力

黃建業指出,香港樓市先是由剛需用家帶動,中小型物業一度主導大市,新香港人更成為升市的重要動力。今年截至3月27日止,共錄得逾3,300宗一手成交,當中75%成交價為1,000萬元或以下,76%為一至兩房間隔,66%的成交實用呎價低於20,000元。

購買力在「通關」後釋放

中小型新盤成推動大市上升的主力,原因是積存的購買力在「通關」後釋放,新一份「財政預算案」降低首置人士印花稅,以1,000萬元或以下物業最受惠,刺激中小型單位需求,加上發展商的低價策略湊效,成功引出購買力,令成交一浪高於一浪。

湧現非本土港人入市的跡象

新香港人對香港的前景更有信心,入市決定快而準,趁低吸納。由去年第四季起,已湧現非本土港人入市的跡象。根據美聯物業房地產數據及研究中心綜合土地註冊處資料,按已知買家姓名作分析,去年第四季內地買家佔整體一二手成交的佔比高達11%,比率創11年季度新高。由於去年第四季尚未通關,因此估計這批買家以留港的新香港人為主。

逾億元豪宅新盤交投明顯加快

隨著香港樓市升勢增強,加上「股債匯」回軟,資金開始搶購大碼物業,豪宅新盤發力追落後,成交升幅更已經出現「一馬當先」的情況。今年截至3月27日止,市場共錄得多達100宗逾5,000萬一手豪宅成交,已達去年全年錄得的115宗約87%。相信上半年逾5,000萬豪宅新盤交投已可超越去年全年。

值得留意的是,逾億元豪宅新盤的交投亦明顯加快,今年截至3月27日止,市場共錄得28宗成交,按季急升近3.7倍。

去年香港樓價「跌過籠」 

黃建業強調,經濟漸入佳境,香港樓市漸漸復常,現時的升勢只是剛起步,仍有上升空間。看好香港樓市後市原因眾多,首先是樓價升幅落後。環顧全球眾主要城市去年的樓價變幅,以香港的跌幅最為顯著,悉尼樓價雖然按年跌約12%,但是仍低於香港,至於溫哥華、倫敦、新加坡及紐約更錄得介乎約3.6%至8.9%升幅。

可見港樓在疫情及加息連環夾擊下,表現跑輸全球多個主要城市,出現「跌過籠」情況。如今疫情已成過去,「聰明錢」憧憬香港樓價「追落後」,趁低吸納,積極入市。

香港與全球主要城市2022年樓價按年變化

香港樓價2022年跌幅最為顯著
圖片:美聯物業
香港樓價2022年跌幅最為顯著

香港樓價較歷史高位仍低逾13%

此外,最新「美聯樓價指數」雖然升逾5%,但是距離2021年8月的歷史高位仍然低逾13%,而且香港樓價升幅相較於恒生指數由去年低位的反彈幅度,仍然輕微,相信香港樓價有續升動力。

黃建業指出,香港多項重要經濟數據已經全面反彈,息口上升幅度及速度有減慢跡象,已掃平樓市續升的最後障礙。近月美國的銀行危機,更有可能令「股債匯」等投資板塊持續波動,誘使資金轉移至香港樓市。預期香港樓市小陽春勢不可擋,磚頭文化再次抬頭,樓市的投資價值較「股債匯」更穩健,相信資金會持續流入實物資產,料全年香港樓市「價量齊彈」。 

預計全年香港樓價升約10%

成交方面,預計今年一手成交將按年急升約7成半,達至1.6萬宗水平;二手成交按年升約3成半,有望達至5萬宗水平。

至於香港樓價,預計全年升約10%。

料全年逾5,000萬元新盤成交可達350宗

黃建業尤其看好最受新香港人青睞的豪宅新盤,認為可「跑贏大市」,估計全年逾5,000萬元新盤成交全年可達350宗,按年激升約兩倍,並創出5年新高。當中,全年逾億元新盤的交投料達逾百宗,甚至有力挑戰2021年的110宗水平。

非住宅物業最睇好商舖前景

至於非住宅物業,黃建業最睇好商舖前景,預計雖然重返高峰需時,但是商舖可望受惠通關及放寬防疫措施。現時零售及飲食已現復甦的跡象,加上政府再派發消費券,大力推動旅遊及展覽,以及派發50萬張機票,勢必吸引更多旅客,從而帶旺市道,刺激商舖的交投及租賃走出谷底。至於商廈,則有機會受惠於重啟投資移民,吸引資金來港,令商廈的租賣加快復活,相信優質或售價合理的商廈物業會被市場吸納。

香港疫後見彩虹

黃建業認為,香港疫後見彩虹,經濟迅速復常,展現國際級城市的旺盛生命力,加上背靠中國的龐大市場,有國家政策支持,競爭力於亞洲首屈一指,對香港的未來發展充滿信心。

另一方面,移民潮的影響正在減退,根據英國內政部的數字,申請BNO Visa的港人數目有下跌的跡象,申請宗數已由2021年首季的逾3.4萬宗,漸降至去年第四季的約1萬宗水平。

中層員工流失窒礙未來發展

香港欣欣向榮,惟中層員工流失仍窒礙未來發展,相信只待解決人才匱乏的問題,復甦有望進一步加快。

以飲食及零售業為例,不少商戶都表示在人員流失後未能補充,於是擱置應有的擴充計劃,阻慢行業及舖市的復甦;大型企業方面,科技相關部門更是求才若渴。

三項建議搶人才加快復甦

特區政府已雖然已提出眾多「搶人才」措施,但力度還需加強,以增強香港未來的競爭力。

因此,黃建業提出三大建議助香港吸納各方的人才及錢財,為未來發展帶來新動力,具體建議包括:

  1. 雙倍力度搶人才,再次放寬國內外人才來港及取得永久居民身份證的限制;
  2. 徹底寬免合資格專才來港置業需付的3成辣稅,以吸引他們在香港落土生根;
  3. 容許購買物業作為投資移民的工具,進一步吸納海外資金。

黃建業最新樓市10個預測

 

樓市板塊

預測

-

全年樓價

料升約10%

-

中小型單位

受惠調整印花稅,已成為樓市上升的主要推力

-

中價樓

料會隨大市回升而加速起動

-

逾5,000萬元豪宅、

特色單位及獨立屋

料全年逾5,000萬元新盤成交全年可達350宗,按年激升約兩倍,並創出5年新高。全年逾億元新盤的交投料達逾百宗,甚至有力挑戰2021年的110宗水平

-

全年二手住宅宗數

約5萬宗,升約3成半

-

全年二手住宅金額

約4,100億元,升約4成

-

全年一手住宅宗數

約1.6萬宗,升約7成半

-

全年一手住宅金額

約1,900億元,升約1倍

-

全年整體註冊量

約8萬宗,升約3成半

-

全年整體註冊金額

約7,700億元,升近4成

美聯集團2022年全年虧損5.3億元

美聯集團(1200.HK)公佈2022年全年業績,截至12月31日止的十二個月:

  • 收益錄得約31億元;
  • 權益持有人應佔虧損約5.3億元,2021年則錄得權益持有人應佔溢利約1億元。

2022年住宅物業買賣成交量跌約40%

虧損主要是由於:

  1. 香港住宅物業買賣成交量大幅下跌約40%,創下自1996年以來的27年新低。下跌乃由於(i)香港受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之相關限制及措施;(ii)利息攀升;(iii)放緩推售一手盤,新盤成交量按年下跌近40%;(iv)疲弱投資意欲;及(v)長時間關閉香港與中國大陸之間的邊境等多重不利因素影響所導致;
  2. 即使集團已盡力爭取,業主們只給予有限度的租金寬減;及
  3. 中國大陸之業務受封城及其他與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相關之措施,以及買家對預售未完工樓盤失去信心所導致之惡劣市場環境所影響。

「四大優化」策略

美聯集團副主席黃靜怡指出,去年住宅物業成交量大跌約4成,交投創有紀錄以來的新低,樓市前景一度悲觀,因此集團以「持盈保泰」為目標,於去年推出「四大優化」策略,實行成本、分行網絡、人才及企業業務的全面優化,力求減省開支,集中資源,致力保持競爭力,以捕捉隨時出現的商機。去年在成交量大跌之下,仍然勝出多個新盤銷售,並逆市誕生21間千萬分行及7位千萬營業員,足可反映團隊的競爭力未因疫情而削弱。

加推「四大深化」

黃靜怡表示,面對挑戰及應付隨時可能出現的市場波動,將持續進行改革,在原有的「四大優化」之上,再加推「四大深化」方案,以進一步提升競爭力。具體方案包括:

  1. 深化科技應用
  2. 深化中港互動
  3. 深化客戶體驗
  4. 深化企業合作

2023年代理行業仍面臨艱鉅挑戰

黃靜怡強調,雖然中港「全面通關」,但是疫情對本港的影響仍未完全消除,樓價及物業交投未回復到最高水平,加上持牌代理的數目高居不下,行業的競爭仍然激烈。以2023年全年住宅預計交投量及今年首兩個月的平均持牌代理人數推算,今年二手住宅每月平均9.8個代理爭一張單;一手私樓每月平均30.7個代理爭一張單,仍處於近10年的第三高水平,「僧多粥少」局面並未扭轉。競爭加上高租金,以及移民潮後遺症引致市場難以補充人才,同時推高人工成本,預計2023年的代理行業仍然面臨艱鉅挑戰。

更多香港樓市走勢/樓市成交內容

按此免費訂閱《香港財經時報》HKBT 新聞快訊

免責聲明:本網頁刊載的所有投資技巧及分析,僅供參考用途。讀者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要自行判斷及審慎處理,更要自行掌握市場最新變化。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網頁及相關作者與受訪者無關,本網頁概不負責 。而本網頁所有專欄作者的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