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CD|指數平滑移動平均線】今日由保歷加通道(Bollinger Bands, BB),轉談另一常見技術指標,就是指數平滑移動平均線(Moving Average Convergence Divergence, MACD),與移動平均線(MA)和保歷加通道(BB)一樣,屬於「順向指標」。MACD由著名分析大師杰拉爾德‧阿佩爾(Gerald Appel)於1970年代提出,用於研判股票價格變化的強度、方向、能量,以及趨勢周期,找出股價支撐與壓力,以便把握股票買進和賣出的時機。

保歷加通道衍生帶寬指標|以騰訊做例子、教你何時買入及沽貨獲利|聶Sir學堂

MACD:由MA衍生的技術指標

從指標的名稱中有「移動平均」的字眼,相信大家也意識到這又是以MA衍生的技術指標,跟相對強弱指數 (Relative Strength Index, RSI) 一樣,會用到「指數移動平均法」(Exponential Moving Average, EMA),而RSI傾向在資產價格處於窄幅上落,就是缺乏方向之時較具效用,MA則傾向在價格已確立趨勢後應用為佳,至於MACD可謂集以上兩種指標之用途於一身。MACD由兩條曲線與圖形組成,通過收市價的快變及慢變的EMA之間的差距計算出來。

MACD三大組成支柱

「快」指較短時段的EMA,而「慢」則指較長時段的EMA,最常用的是12天EMA(EMA 12)及26天EMA(EMA 26),觀察週期是9天。以EMA 12和EMA 26對減,產生MACD線;再以MACD線的9天EMA產生訊號線。而透過MACD線和訊號線對減,並記錄每日的差額編製棒形圖(bar chart),會稱為MACD柱狀圖。透過MACD線、訊號線和MACD柱狀圖的變化,就能得出股價走勢偏強還是偏弱,以及是否出現適合買入或賣出股份訊號。

股價走勢分析教學|保歷加通道與相對強弱指數原來可以補足使用|聶Sir學堂

技術指標|用移動平均線前要清楚分析甚麼?短線、中線或長線股價?|聶Sir學堂

如何用MACD判斷股價走勢強弱?

若要判斷當時股價走勢強弱,可以透過觀察MACD線和訊號線的位置。在MACD指標的圖表,有橫軸(x-axis)和縱軸(y-axis),橫軸與縱軸的交點是0,當MACD線和訊號線都在0以上,預示股價上揚的機會大於下跌;反之兩線都在0以下,預示股價下跌的機會大於上揚。值得留意若僅見上述兩種情況之一,不宜視為買入或賣出股份號訊,還要配合當時MACD線是升破還是跌穿訊號線,才適合行動。關於這點,留待下回再作討論,現僅專注看兩線在橫軸之上或之下的應用。

平保為例解釋MACD應市策略

這是傾向針對已持股的應市策略,配合MACD線和訊號線均在0以上,可以繼續持股待股價進一步上揚,反之兩線都在0以下則要有所戒心,股價升勢在短期完結機會大。例如在2020年11月3至12日中國平安(2318.HK)股價錄得八連升,累升9.14%(79.30 → 86.55元),卻於11月13日低見84.50元,回吐2.37%,當時應否繼續持股呢?從11月3至9日MACD線均在0以下,自11月10日起上破橫軸,至於訊號線則在11月11日上破橫軸,可見即使在11月13日股價有回吐,仍是值得繼續持股待升。

如何決定應否繼續持股?

後來於同年12月8日至2021年1月11日,收市價介乎91.30至95.60元,歷時超過一個月但收市價波幅卻不到5.00%,反映股價在高處橫行。但因期內MACD線和訊號線一直都在0以上,得出應繼續持股的結論,於是能等到1月15和20日分別高見103.40和103.60元,較2020年11月2日收報79.30元,累升逾三成的績效,遠高於在11月13日收報86.00元離場僅升8.45%而已。及後在2021年2月1日MACD線變成在0以下,加上在2月5日訊號線亦見跟隨,預示股價將要轉入跌勢。

真正進入跌勢的開始

留意兩線一度在同年3月3至23日期間再次處於0以上,直至3月30日才見兩線重新在0以下,才是真正進入跌勢的開始。截至同年9月9日,歷時超過五個月,兩線一直在0以下,當日收報59.60元,較3月29日收報93.70元,累跌36.39%。至於回顧2020年11月3日至2021年3月30日透過MACD線和訊號線的兩者互動關係,是否能看出買入和賣出股份的訊號出現,能夠早著先機,發揮低買高賣的果效呢?

下回再續。

香港財經時報 HKBT 投資專欄【聶Sir學堂】作者聶Sir|畢業於香港理工大學金融服務系,獨立股評人,超過20年投資及教學經驗。
圖片:作者提供
專欄作者:聶振邦( 人稱「聶Sir」)

作者簡介:聶Sir聶振邦為博威環球證券首席分析師,畢業於香港理工大學金融服務系,超過20年投資及教學經驗,累積學生逾千名,亦是四本暢銷投資理財書籍作者,擅長上市公司公告解讀,不論實業股和財技股,都能制定攻防兼備的操作策略。

筆者確認本人及其有聯繫者均沒有出現以下兩種情況,其一是在執筆前三十天內曾交易上述分析股票;其二在文章發出後三個營業日內交易上述的股票。此外,筆者現時也並未持有上述股份。

以上純屬個人研究分享,並不代表任何第三方機構立場,亦非任何投資建議或勸誘。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

免責聲明:本網頁刊載的所有投資技巧及分析,僅供參考用途。讀者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要自行判斷及審慎處理,更要自行掌握市場最新變化。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網頁及相關作者與受訪者無關,本網頁概不負責 。而本網頁所有專欄作者的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