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6日,國家衛健委發布《2019年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中國居民的人均預期壽命由2018年的77.0歲提高到2019年的77.3歲。

研究:全球20個國家人均預期壽命逾80歲 

從全球範圍來看,以日本、瑞士等為代表,約有20個國家居民人均預期壽命已經邁過80大關。相比20年前,人類壽命已經得到極大提升,但其「最高點」究竟在何方?能否利用科學手段「逆轉時光」、延長壽命,我們都還不清楚。

2019年全球人均壽命排行榜

  • 第一位:日本
  • 第二位:瑞士
  • 第三位:澳洲
  • 第四位:意大利
  • 第五位:冰島
  • 第六位:以色列
  • 第七位:法國
  • 第八位:瑞典
  • 第九位:西班牙
  • 第十位:新加坡

大象平均壽命一般達60歲以上 

在比較醫學的指導下,人類將目光投向了動物界的「壽星」之一:大象。大象是非常典型的大型陸生哺乳動物,擁有動物界中罕見的長壽,平均壽命一般可以達到60歲以上,在某些情況下甚至可以超過80歲(相當於人類步入古稀之年)。解碼大象的長壽秘訣,或許能幫助人類更長久的「攜手」時光。

大象的長壽特質

那麼,大象的長壽可能與其自身哪些特質有關呢?在查閱目前的研究成果後,我們發現,可能歸因於以下幾點:

人類預期壽命何時開始增長?歷史已證明:社會地位越高、壽命往往越長|健康基因

桑黃功效多|真菌界的抗癌新星!桑黃多醣可抗癌抗菌抗炎還抗氧化?|健康基因

一、抑癌基因TP53數量優勢

大象的長壽離不開其低患癌率,通常患癌死亡率小於5%[5 ]。相比之下,人類更容易被癌症找上門,患癌後致死率達到了近25%。大象和人類在面對癌症時戰鬥力差距懸殊,很大程度要歸功於大象體內拷貝數高出人類20倍的TP53基因。

TP53基因是一種抑癌基因

TP53基因作為抑癌基因的一種,負責表達轉錄因子P53蛋白。P53蛋白可以控制細胞週期的啟動,識別、篩選出基因錯誤細胞並加以修復,當某一細胞無法被修復時,P53蛋白則會「命令」其進入凋亡程序。所以,TP53基因起到了細胞監管者的身份,控制著細胞的生長、增殖及分化過程。

防禦機制傾向凋亡受損細胞

可能正是由於這種基因數量的絕對優勢,在細胞受到損傷時,大象體內的防禦機制更傾向凋亡受損細胞而並非修復它們。從生物體的繁衍與進化角度來看,這可能是一種極為有效的預防癌症方法,因為冒險讓可能未完全得到修復的DNA「逃亡」到未來種群中,可能會對後代造成潛在的傷害。

二、端粒「經久耐用」

大象的長壽除了依靠TP53基因,與自身端粒長度的變化也有較大關聯。端粒這頂染色體末端特殊的「帽子」,雖然不能防風御寒,卻可以幫助細胞維持染色體的完整性,對細胞週期開展實時監控,這與TP53基因在監管細胞分裂上似乎有異曲同工之妙用。

人體必需微量元素「硒」好處多|增強免疫、抗腫瘤解毒|附每日攝取量|健康基因

大象是端粒縮短速率最慢的物種

在一項發表於PNAS(《美國科學院院報》)的相關報道中,研究人員發現相比初始長度,端粒的縮短速率更為重要,可能決定了生物體的最長壽命;他們對包括人在內的9種生物體端粒長度變化進行測定後發現,除了人類之外,大象是端粒縮短速率最慢的物種。

三、「晚育」模式與「祖母效應」

除了能活到與人類相近的年齡,大象在繁衍後代方面與人類也有相似之處:較晚才開始繁殖後代,並且生育期結束後還能活很久。大象第一次生育的平均年齡約13.8歲,50歲左右時才會基本結束生育,且在此之後,仍具有相對較長的生存期(約16年)

大象沒有「高齡產婦」的危機 

這樣看來,大象可以算是動物界中的「晚育」物種了。「晚育」則意味著大象必須要有足夠長的壽命才能性發育成熟並繁殖後代。更為神奇的是,大象的生殖能力似乎與衰老沒有必然聯繫,也沒有「高齡產婦」的危機——相當於兩個差20歲的人類女性,在生育後代的能力上幾乎沒有任何差異。

年長雌性大象也提升自己生育後的整體適應性

目前有助於合理解釋這一現象的是大象的「祖母效應」:相比繼續繁殖後代,年長的雌性大象會花費更多精力去照看現有的後代,縮短了後代再次生育的時間間隔,並提高了新生小象的成活率;與此同時,年長的雌性大像也因此提升了自己在生育後的整體適應性,延長了生育期後的壽命。

大象的多種特質有助長壽

談到這裡,我們不難發現,大象的多種特質似乎都在幫助其免於外界干擾或機體內部突變帶來的各類損傷,有助於大象樂享生活、延年益壽。作為與人類眾多先天條件相似的哺乳動物,我們相信,在探索長壽的道路上,大象會帶領人類解答疑惑、找尋途徑,最終揭開長壽的神秘面紗。

按此免費訂閱《香港財經時報》HKBT 新聞快訊

作者簡介:王駿教授於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取得分子生物學博士,1992年加入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1999年升任生物化學系教授。主攻分子生物學、酶工程和生物合成。 在中國、美國、澳大利亞和香港等地的大學、政府部門、生物技術公司從事生物技術研究 與開發和工業化生產逾四十年,是八十餘項專利的發明人/或發明人之一,香港首位創新科 技講座教授。王駿教授的社會兼職包括阿里巴巴創業大賽評委、HKX創業平臺導師、香港政 府創新及科技基金評審委員。 王駿教授領導的基因港科研團隊包括了三十餘位遺傳學、蛋白質工程、生物化學、工業發酵、信息工程等多個領域的科學家。

免責聲明:本網頁所有專欄作者的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