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與大家分享投資基金經常接觸到的觀念,就是「平均成本法」,即以定期定額方式進行投資。而在文末則提出一個例子,假設兩隻基金甲和乙於2000年12月29日 (當年最後一個交易日) 同樣收報10元,透過一次性投資,過了19年後於2019年12月31日分別收報20和15元,相對累計回報率是1.00倍和50.00%,反映在一次性投資,買入基金甲較基金乙為佳。至於定期定額投資,結果又是否相同呢?

定期月供基金必知「平均成本法」只在基金價格走勢屬先跌後升才可取|聶Sir學堂

投資高息股年賺15%抗通脹可行嗎?股息率最高三隻恒指成份股是...|聶Sir學堂

買入價充滿不確定性

以上問題其實沒有標準答案,雖然賣出價已定了,基金甲和乙分別是20和15元;但買入價卻充滿不確定性。畢竟上述19年投資期,若以定期定額方式買入基金單位,月供是買入基金共228次,即或年供,也要買入基金19次,平均買入價可出現很大差別。簡單以年供作解說,倘若基金甲以首次買入價為10元計起,之後每年基金價格上升0.5元,即10、10.5、11、11.5……以此類推,最後一次買入價是19元。

「平均成本法」優點是可令平均買入價下降 

以每年供款1,000元計算,投資金額為19,000元,相對買入1,360.3257個基金單位,平均買入價為13.9673元。對比單以19次買入價總和,平均價為14.50元,反映「平均成本法」可令平均買入價下降,正是市場強調此法的優點。觀乎最終賣出價為20元,相對13.9673元,回報率為43.19%。至於基金乙的賣出價為15元,那麼平均買入價要低於10.4754元,基金乙的表現才會優於基金甲。留意首次買入價為10元,與10.4754元相距不足5%。

一次性 VS 定期定額投資

暗示在19年的投資期,除非有一至兩年錄得基金價格大跌後才買入;或者有五年或以上買入價入於10元,否則在普遍情況下,就算以定期定額投資而論,基金甲表現會優於基金乙。綜合以上分析,不論是一次性或定期定額投資,選上基金表現優於身處國家或城市的股指表現,最終所得回報率會跑贏大市機會大。而基於從長線角度來看,普遍國家或城市會錄得經濟增長,可見以地域股票基金長線投資有利可圖。

極端情況參考

參考一個極端的情況,恆生指數於2007年10月高見31,958點,至2018年1月破頂,高見33,484點,歷時不足11年,可見進行基金投資時,預算投資期不宜少於11年。另可留意基金價格走勢先跌後升 (U或V型),當然能突顯定期定額投資,表現較一次性投資為佳,但這是違反投資者心態的入市策略,因為眼見基金價格在跌,自然希望等回穩後才入市。因此,較可行而又能最終賺取較大回報率的策略,應買入波幅少的地域股票基金。

股指長期橫行狀態 有利定期定額投資

以上證指數為例,於2011年9月至2014年10月歷時超過三年,主要波幅區間介乎2,000至2,500點,波幅僅約500點,自2014年11月起指數突破2,500,到了2015年5月底收報4,611點,較2,500點高逾八成。當然,如此升幅可遇不可求,但筆者是想指出若股指長期處於橫行狀態,有利定期定額投資。再看從2015年9月至2020年6月,歷時已近五成,主要波幅區間介乎2,500至3,500點,即或未來上證指數高位較3,500點僅升五成,定期定額投資也會有相當不俗的投資表現。

香港財經時報 HKBT 投資專欄【聶Sir學堂】作者聶Sir|畢業於香港理工大學金融服務系,獨立股評人,超過20年投資及教學經驗。
圖片:作者提供
專欄作者:聶振邦( 人稱「聶Sir」)

作者簡介:聶Sir聶振邦為博威環球證券首席分析師,畢業於香港理工大學金融服務系,超過20年投資及教學經驗,累積學生逾千名,亦是四本暢銷投資理財書籍作者,擅長上市公司公告解讀,不論實業股和財技股,都能制定攻防兼備的操作策略。

筆者確認本人及其有聯繫者均沒有出現以下兩種情況,其一是在執筆前三十天內曾交易上述分析股票;其二在文章發出後三個營業日內交易上述的股票。此外,筆者現時也並未持有上述股份。

以上純屬個人研究分享,並不代表任何第三方機構立場,亦非任何投資建議或勸誘。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

免責聲明:本網頁刊載的所有投資技巧及分析,僅供參考用途。讀者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要自行判斷及審慎處理,更要自行掌握市場最新變化。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網頁及相關作者與受訪者無關,本網頁概不負責 。而本網頁所有專欄作者的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