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約有54萬人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約22,000人感染丙型肝炎病毒,兩種病毒都有機會導致肝硬化,甚至肝癌。研究顯示,香港超過70%的肝癌與慢性乙型肝炎有關。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的數據,預計肝癌是2018年香港第三大致命癌症,約有1,500人死於肝癌。

新冠檢測風險|患「腦膨出」婦女接受鼻咽拭子測試 被戳穿頭骨小洞 流腦脊髓液

政府增資源推乙型丙型肝炎防治計劃

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表示,在香港,肝癌是3大致命癌症之一,政府今(10月8日)宣布推出多項針對預防乙型和丙型肝炎的措施,今次是香港首份針對肝炎防治的《2020-2024年香港病毒性肝炎行動計劃》,政府指由於母嬰傳播是乙型肝炎的主要傳播途徑,故《行動計劃》的其中一個重點是預防母嬰傳播。包括:

  • 繼續現行為孕婦進行乙肝篩查及為新生嬰兒接種乙肝疫苗的安排
  • 增設使用抗病毒藥物來預防母嬰傳播
  • 為合適的嬰兒安排注射疫苗後的血清測試,以達致「無乙肝新一代」的目標
  • 預計每年約有3,000名嬰兒需要接受血清測試

10月10日起為所有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提供口服藥物治療    

另一方面,為擴展丙型肝炎的治療,醫管局自2019/20年度起增撥7,000萬元,合共每年投放1億2千萬元購買直接抗病毒藥物以治療丙型肝炎,預計每年惠及1,700名丙型肝炎病人。此外,為配合《行動計劃》,醫管局已進一步擴闊醫管局藥物名冊,由10月10日開始為所有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口服抗丙型肝炎的藥物治療。這些治療是可以治癒丙型肝炎,也就是說可令丙肝患者「斷尾」的。因此這項措施不但協助本港達致消除丙型肝炎的目標,對患者亦有正面和深遠的影響。

乙型肝炎傳播途徑

乙型肝炎病毒可存在患者的血液及體液中,並通過下列3大途徑傳播,包括:

  1. 母親在分娩時或在分娩期間傳給嬰兒。
  2. 血液接觸(直接接觸帶病毒血液、與人共用受污染的個人物品,如牙刷、剃刀及指甲鉗、與人共用受污染針筒、使用帶病毒的工具穿耳孔、紋身或針灸、輸入受病毒污染的血液或血液製成品)
  3. 性接觸

乙型肝炎病徵、常見症狀 

乙型肝炎由乙型肝炎病毒所引起。根據衛生署資料顯示,乙型肝炎病毒可引致急性肝炎。在患者當中,少於5%的5歲以下兒童,以及30至60%的成年人會出現症狀。常見症狀包括發燒、食慾減退、噁心、嘔吐、腹痛、眼白變黃、小便深色及大便呈泥土色或變淺色。無論有沒有出現相關症狀,約5至10%的成人患者及95%受母體感染的嬰兒均不能清除這種病毒,因而會變成慢性帶菌者,並可能在日後患上慢性肝炎,肝臟永久損壞或肝癌。 

按此訂閱《香港財經時報》HKBT 新聞快訊

世衛:目前尚無針對丙肝的有效疫苗 

根據世衛(WHO)最新資料顯示,全球估計約有7,100萬人感染慢性丙型肝炎病毒。2016年,約有39.9萬人死於丙型肝炎,主要緣於肝硬化和肝細胞癌(原發性肝癌)。 丙型肝炎(丙肝)是由丙肝病毒引起的一種肝臟疾病。該病毒可造成急性或慢性肝炎感染,其嚴重程度從持續幾週的輕微病症到終身嚴重疾病不等。丙型肝炎是肝癌的一個主要致病因素。最常見的感染途徑是接觸少量血液。注射吸毒、不安全注射做法、不安全的衛生保健、輸入未經篩查的血液和血液製品以及可導致血液接觸的性行為,都可造成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