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教育】父母總會着緊子女的各方面發展,如語言發展,不少家長會為子女購買不少的學習教材或讓他們觀看YouTube影片訓練語言能力。但總會有家長經常憂心子女為何「唔識講嘢」,擔心他們有語言能力障礙問題。

親子教育|語言遲緩/障礙問題準則

小朋友幾多歲未識講嘢屬「遲語者」? 事實上,要判斷孩子是否有語言遲緩/障礙問題是一套準則可參考。《香港財經時報》專訪註冊言語治療師余昭凝 Carol,她建議5個方法讓家長可以在家也能夠幫助孩子語言能力發展。

幼童發展階段|影響幼童語言能力的因素

根據衛生署指出,先天及後天因素均可以影響孩子學習語言的能力:

  •  正常發聲器官、口腔結構
  •  正常智力發展、腦部發育
  •  健全聽覺
  •  適當的環境刺激

兒童在不同階段的語言能力發展進度

對於小朋友「幾時識講嘢」以及「講幾多嘢先正常」,Carol指出不同歲數的孩童皆有不同標準,以下可供家長參考:

年齡(大約) 語言表達能力
一歲半 單詞 (約50個)
2歲 兩詞 (如人物+物件/人物+動作)
2歲半 3詞
3歲 4詞
4歲 複句
4歲半 複句
5歲 敍事 (故事/程序/簡單分享日常生活所發生的事)

成長教育|0-6歲為語言敏感期

根據意大利心理學家及教育學家瑪麗亞·蒙特梭利(Maria Montessori)所提出,0-6歲為語言敏感期,家長如觀察一段時間後發現子女未能達到以上準則,應盡早尋求專業人士幫助。

兒童健康|什麼是遲語者?

Carol另指出,有部分小朋友會被分類為遲語者(late talker),他們在認知、語言理解能力、語前技巧等方面發展均與其他同齡小朋友沒有太大差異,只是比其他同齡小朋友較遲說話,而且大多在3歲之後就會突飛猛進,能夠趕上同齡孩子的進度,因此家長不必過分擔心。

專家教5個技巧引導幼童語言學習

Carol亦因此建議了5個技巧讓家長可以在家也可以幫助幼童語言學習:

1. 按孩子的喜好而行

小朋友有天馬行空的想象力,不像成年人一樣對大部分事物都有既定想法。因此,跟幼童玩耍時,不一定要按照我們的方法,可以按孩子的喜好或興趣玩耍,讓他們自由發揮,令小朋友感覺好玩、有趣,有助刺激他們的語言能力。

2. 故意犯錯/有趣的行為

家長可以做一些有趣的行為或偶爾假裝犯錯,如跌了東西,吸引小朋友的注意及興趣;從而增加他們與人溝通的機會。

3. 讓幼童自行選擇

當家長發現幼童好像說不出話來時,可以提出問題讓孩子二選一,引導他們說話。例如「橙定蘋果」、「藍色定黃色」等。

4. 引導幼童模仿

 家長可以引導孩子模仿自己的行為,增加與小朋友溝通的機會。如傳波給孩子,並要求孩子像家長一樣把球傳至下一個人手上。

5. 不要滿足幼童的所有需求

幼童常常會用身體語言向父母表達自己的需求,如用手指指向水樽表示想喝水,原來這也是鍛鍊小朋友的好機會。家長可以在孩子表達自己的需求時,要求他們說出來才可滿足他們的需求。

更多親子熱話及親子教育相關內容

按此免費訂閱《香港財經時報》HKBT 新聞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