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與大家探討恒指牛熊證制定即市操作策略的要點,相信大家留意到筆者用了四週與講解每個交易日的開局分析,意味著在筆者眼中,掌握開局是非常重要的,我認為是一天操作的成敗關鍵。理由是港股開市首半小時 (上午9:30至10:00),和尾市15分鐘 (下午3:45至4:00) 都是交投活躍的時段,暗示港股的波幅較大,容易製造股指衍生工具操作圖利的機會。

即市操作絕不會在尾市15分鐘進場

但就即市操作而論,投資者絕不會在尾市15分鐘進場,皆因萬一未能趕及離場,就要承受過夜操作風險;故此我們應集中在開局時段部署進場。話雖如此,倘若投資者決定在上午9:30進場,那麼肯定要從上午9:15至9:30期指開市首15分鐘走勢,判斷期指於上午9:30後會高走還是低走,相對部署買入牛證和熊證。誠如前文已交代,開局分析有兩部分:

  • 其一是開市位,判斷屬於高開還是低開;
  • 其二是走向,判斷屬於高走還是低走。

開市位與走向沒有必然關係

大家要明白開市位與走向沒有必然關係,所以要分開進行分析,而能讓大家圖利多於200點的狀態,顯然是高開低走或低開高走的格局。不過投資者往往不以為然,有著高開便預期高走;或是低開還預期低走,所以與不少圖利機會失之交臂。以2020年1月7日為例,期指開報28,418點(見於上午9:14),較上日收報28,183點升235點,加上恆指開於28,352點(見於上午9:20),較上日收報28,226點升126點,投資者傾向認為於上午9:30港股開市初段會見高走。

牛證和熊證的切入點

然而,期指開市不足兩分鐘(上午9:17前)高見28,452點後,便見下行,截至上午9:29(距離港股開市只差一分鐘)報28,333點,從高位下跌119點,反映是高開低走。當時有下移至28,300點跡象,故此認為上午9:30開市後,至少見一分鐘期指收位在28,320至28,300點之間,才適合買入熊證,博下試28,220至28,200點;但見連續三分鐘或以上,收位在28,350點以上,應考慮止蝕離場。不過無論任何情況,投資者也應有兩手準備,就是牛證和熊證的切入點要同時預備。

考慮止蝕離場的時點

故此筆者當時也認為上午9:30開市後,至少見一分鐘期指收位在28,380至28,400點之間,才適合買入牛證,博上試28,450至28,480點;但見連續三分鐘或以上,收位在28,350點以下,應考慮止蝕離場。如此安排反映筆者認為若期指介乎28,320至28,380點之間,視為未有明確方向,若出現這種情況,牛證和熊證都不宜進場。結果,上午9:31和9:32收位為28,325和28,348點,未有觸及熊證買入範圍。

港股開局分析!從掌握夜期、美股、黑期揭示股票短炒策略|聶Sir學堂

止賺誘因的出現

至於上午9:33至9:35收位為28,406、28,401和28,402點,均收高於28,400點,存在已企穩在28,400點的可能,下一分鐘期指介乎28,387至28,431點,反映可於28,380至28,400點之間進場。三分鐘後期指已高見28,470點,於28,450至28,480點的沽貨目標,並於之後三分鐘高見28,490、28,499和28,500點,經已存在止賺誘因,若買入範圍介乎28,390至28,400點,相對在28,480至28,500點離場,從上午9:36至9:42僅六分鐘操作,已可賺介乎80至110點。

避免先入為主的看法

表面看來見期指「高開」判斷「高走」,而於上午9:30港股開市後的確是「高走」;但筆者以上操作解說,其實是希望投資者避免先入為主的看法,因為期指於開市首15分鐘是「高開低走」,難免令人感覺港股開市後要繼續「低走」,所以在制定即市操作策略之時,為自己做兩手準備為佳,先設置不宜進場的範圍,再於向上突破後才買入牛證,或於向下突破後才買入熊證。

有關買入範圍、止賺和止蝕安排,下回再作探討。

投資入門,  聶Sir學堂, 投資, 作者簡介:聶振邦( 人稱「聶Sir」) 為證監會持牌人,畢業於香港理工大學金融服務系,現為富途證券分析師,超過十七年投資及教學經驗,累積學生逾千名,亦是四本暢銷投資理財書籍作者,擅長上市公司公告解讀,不論實業股和財技股,都能制定攻防兼備的操作策略。 (圖片 : 聶sir提供)

筆者確認本人及其有聯繫者均沒有出現以下兩種情況,其一是在執筆前三十天內曾交易上述分析股票;其二在文章發出後三個營業日內交易上述的股票。此外,筆者現時也並未持有上述股份。

以上純屬個人研究分享,並不代表任何第三方機構立場,亦非任何投資建議或勸誘。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

免責聲明:本網頁刊載的所有投資技巧及分析,僅供參考用途。讀者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要自行判斷及審慎處理,更要自行掌握市場最新變化。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網頁及相關作者與受訪者無關,本網頁概不負責 。而本網頁所有專欄作者的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