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精神健康慈善機構香港心聆於2022年開始推出「社區心活指南計劃」,為有需要的人士提供低密度心理支援,助他們舒緩情緒困擾。機構今年將此項服務推廣至成年人,其成效評估顯示,逾7成有抑鬱或焦慮徵狀的求助者在接受治療後情況明顯好轉;更有近6成半較嚴重求助者,在接受兩節或以上治療後復元。

已為2791名求助者提供免費的心理支援

香港心聆由iACT計劃開始至今培訓了127位「心理健康主任」(Wellbeing practitioner),並已為共2791名有需要的人士提供免費的心理支援,未來將機構亦會繼續拓展計劃,冀能紓緩本港精神健康支援服務不足問題,令更多受情緒困擾者可及早獲得援助。

港人情緒問題急切

香港精神健康問題日趨嚴重,由2017至2022年,香港人的精神健康指數已連續五年不合格。今年初有機構調查發現約多過一半的本港市民有輕微至嚴重抑鬱徵狀,整體抑鬱指數持續上升,抑鬱程度達致「臨床組別」的人數為2012年以來六項類似調查的新高。數據代表社會對不同程度心理支援的需要增加。

現時醫療架構難應付

求助人士傾向直接尋求臨床心理學家或精神科醫生等專科診治。而截至今年9月底,公營醫院的精神科門診新症輪候時間最長可達約2年(104星期),反映香港公共醫療資源緊張。公營醫療服務輪候時間冗長,而私營服務相對昂貴,未必人人可以負擔,令到有情緒受困人士難以及時得到適切的治療,部份人的情況或因而惡化。

「階梯支援模式」處理各程度情緒問題

其實除了精神科或臨床心理專科服務外,近年不少國家地區均採用「階梯支援模式」(Stepped Care Model),按求助者的情緒困擾程度去決定提供不同密度的精神健康服務,例如:情緒困擾屬輕微至中等的求助者,可接受由已完成專門培訓的「心理健康主任」所提供的低密度心理支援。

低密度心理支援比起一般傳統的心理治療的節數較短、形式更彈性,可協助學習處理情緒的技巧並改善心理健康。引入「心理健康主任」更可增加人手,讓徵狀較輕的人士及早得到介入,避免情況惡化;而精神專科醫護的資源則可以集中幫助情況較嚴重的求助者,冀縮短服務輪候時間,達分流之效,從而協助改善社會精神健康服務。

社區心活指南計劃增30名心理健康主任

有見及此,香港心聆自2022年起正式推出低密度心理支援服務 – 「社區心活指南計劃(iACT)」,培訓「心理健康主任」為有輕微至中等抑鬱或焦慮徵狀人士提供評估及早期介入服務,即約6至8節的低密度心理支援,冀能讓更多有需要的市民得到免費且及時的專業心理支援。由香港心聆所培訓的心理健康主任均已接受約140小時的密集式培訓,並於9個月內完成至少120小時、受心理學家等專業人士監督的臨床實習,確保他們的服務質素。

為18至65歲提供免費心理支援

承蒙嘉道理慈善基金會及赫墨拉基金會的捐助,香港心聆在2023至2024年期間,首次培訓了30名專門為18至65歲成年人提供治療的「心理健康主任」。在計劃的八個月內,每位心理健康主任約跟進15至16位求助者(中位數),平均輪候服務中位數時間為13日。

超過8成求助者均為女性

香港心聆與本地跨大學研究團隊(包括:香港中文大學梁永亮教授、香港大學黃蔚澄教授、張敬斯博士以及臨床心理學家王卓然)合作,評估iACT計劃在2023年9月至2024年4月期間的服務成效。在服務期間,有493人位求助者接受心理評估,平均年齡為32.6歲,超過8成求助者均為女性。

調查:6成半求助者有抑鬱或焦慮徵狀

調查數據顯示分別逾6成半(65.5%)求助者人士呈現臨床輕微至中等抑鬱徵狀,以及逾6成半(65.5%)求助者人士呈現臨床輕微至中等焦慮徵狀,其中約4成人(39.6%)同時有抑鬱及焦慮徵狀。

香港心聆首席臨床顧問何振宇博士表示:「有269名求助者的抑鬱和焦慮徵狀已達臨床確診水平,而當中超過八成人完成整個低密度心理治療,接近6成半(65.1%)在接受兩節或以上治療後復元,另有超過7成人(72.9%)的情緒症狀有顯著改善。不少求助者在健康、工作及社交能力,及認知靈活性方面有明顯改善,並減少逃避面對情緒。」

過來人擔任心理健康主任 更了解求助人士需要

大部分iACT計劃的心理健康主任持有心理學或相關方面學位,其中更有曾經歷過情緒困擾的過來人。從事保險業十多年、曾患抑鬱症的Joby就是其中一員。她表示:「我從小便缺乏自信,常懷疑自己和過度思考,十多年前更因背部嚴重受傷而失去工作能力,最終患上抑鬱症。起初我看醫生並服用藥物,情況一度好轉,豈料醫生為我減低藥物劑量後,病情卻開始惡化,有一晚甚至為了停止那種沮喪和痛苦感而嘗試自殺。這次經歷改變了我的人生,我更積極尋求援助與接受各類型治療,最終用了3年時間復元。往後我對心理支援非常感興趣,而當我得知iACT計劃,便毫不猶疑參加。培訓內容完整並有專業指導,令我更有信心幫助他人。」

得到iACT計劃的幫助 成功走出情緒困境

本身畢業於社會工作(社工)學系、現為香港心聆項目幹事的Coco,在對未來感迷惘時得到iACT計劃的幫助,成功走出情緒困境。她說:「我在畢業後感到迷失,非常擔憂前途,但當時已無法使用校內心理服務;而私人機構的心理服務也相對昂貴,故感到無助又沮喪,最後偶然得悉iACT計劃,成為我人生的轉捩點。完成共6節的心理治療後,我對處理情緒有新的認知,理解到接納情緒的重要,亦瞭解到自己的人生價值。作為iACT計劃的受益者,我深切明白香港人很難獲得適切的心理健康支援,因此希望此計劃能普及。」

按此免費訂閱《香港財經時報》HKBT 新聞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