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色債券2024|政府公布發行新一批銀色債券予合資格香港居民認購。銀債的目標發行額為500億港元,每手10,000港元,年期三年。每半年派息一次,息率與本地通脹掛鈎,並保證不會少於四厘,較去年不會少於五厘為低,這是政府發行第9批銀債,值得認購嗎?

陳茂波:安全可靠、低風險、且具穩定回報的投資選項

此批銀色債券乃基礎建設債券計劃下的零售部分。發債所得資金將撥入基本工程儲備基金,按計劃框架作基建項目投資。政府會每年公布募得資金的分配情況。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說:「特區政府今年繼續發行銀色債券,為年長市民提供安全可靠、低風險、且具穩定回報的投資選項,並帶動業界開發潛力龐大的銀髮市場。與此同時,本批銀色債券是在基礎建設債券計劃下發行,以支持惠及經濟民生的基建項目,讓市民對推動香港長遠發展的基建項目有更大的『參與感』和『獲得感』。」

發行額可上調至最多550億港元

財政司司長在2024至25年度《財政預算案》公布,本年度會繼續發行500億元銀色債券。政府會視乎認購反應,酌情將目標發行額由原訂的500億港元,上調至最多550億港元。

銀色債券不設二手市場但可售回政府

銀色債券不設二手市場。投資者可在債券到期前向政府賣出債券,政府將以原價及相應的累計利息贖回債券。

為了讓更多市民可以參與計劃,本次發行的最高配發金額設定為每位投資者100萬港元,即每位投資者最多只能獲配發100手債券。2025年或之前年滿60歲(即1965年或之前出生)及持有有效香港身份證的香港居民可以認購。

認購期:9月30日至10月14日

銀色債券的認購期由9月30日早上九時開始,至10月14日下午二時結束,並於10月23日發行。合資格香港居民可透過配售銀行和指定證券經紀認購債券。銀色債券的發行條款、認購安排(包括配售銀行和指定證券經紀名單),以及基礎建設債券計劃的詳情將載於香港政府債券網站【按此登入】。

過去銀色債券息率比較

  • 第一批(2016年):定息2厘
  • 第二批(2017年):定息2厘
  • 第三批(2018年):定息3厘
  • 第四批(2019年):定息3厘
  • 第五批(2020年):定息3.5厘
  • 第六批(2021年):定息3.5厘
  • 第七批(2022年):定息4厘
  • 第八批(2023年):定息5厘

過往8批發行額資料

發行年份 認購人數 認購金額 最終發行額(元)
2016年 7.60萬 89.3億元 30億元
2017年 4.48萬 41.8億元 30億元
2018年 4.55萬 62.2億元 30億元
2019年 5.66萬 79.2億元 30億元
2020年 13.50萬 432.2億元 30億元
2021年 25.68萬 678.63億元 300億元
2022年 28.964萬 約625億元 450億元
2023年 32.378萬 約717億元 550億元

龔成:銀色債券值得認購

財經書作者、《香港財經時報》專欄作家龔成表示,銀色債券每年最少4厘回報,而且是3年期,相信定期存款沒法跟銀色債券比較,定期存款即使高於4厘,但續期時未必再有高回報。作為長者以投資銀債作為收息工具是可以的。因為美國準備減息,銀行存款利率有機會慢慢下調,銀債可以鎖定三年每年四厘回報,對於長者收息一族是吸引的,值得認購。

認購多少銀債?

今批銀債,每位投資者最多只能獲配發100手債券,認購多少最好呢?根據經驗,2023年的銀色債券申請人中每人均可最多獲派23手,2022年則為21手。龔成認為,要視季乎長者的財政情況,作為財富配置,不要100%全部購買某種工具,即投資上不要太集中,銀色債券是財富組合其中一部分。如有100萬元財富,買20萬至40萬的銀債都是可以,還要視乎組合內其他投資工具的流動性。銀債雖然沒有二手市場,但可售回政府,不用太擔心流動性問題。

聶Sir:保證票息率4厘歷年第二高

博威環球證券首席分析師聶振邦(聶Sir)分析,今次是港府發行的第九批 (每年一批,始於2016年) 銀債,保證票息率不少於4厘,低於上一批的5厘,仍是歷來第二高。吸引力雖給比下去;但考慮到美國快要進入減息週期,所以息率不及上一批亦可理解。考慮到長者不宜承受損失風險,所以認為這批銀債對長者來說依然具不俗吸引力,值得認購。

另外,參考各大銀行就著1萬港元定期一年提供的存款利率,最高為3.60厘 (數據截至9月9日),仍不到4厘,進一步確認今次銀債值得認購。

建議認購金額不多於可動用資本的五成

雖然最大認購金額為100萬港元,但考慮到若於二手市場出售,仍有虧損可能性,以及投資者的資金流動性狀況,建議認購金額不多於可動用資本的五成。

假設認購20手全部獲發,每手每年至少收息400元,3年共1,200元,20手即穩賺24,000元。

按此免費訂閱《香港財經時報》HKBT 新聞快訊

免責聲明:本網頁刊載的所有投資技巧及分析,僅供參考用途。讀者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要自行判斷及審慎處理,更要自行掌握市場最新變化。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網頁及相關作者與受訪者無關,本網頁概不負責 。而本網頁所有專欄作者的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