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澧手記】有業界朋友早前於專欄中,詬病政府停止地下空間發展計劃。然而,筆者認為政府果斷停止實屬思路清晰,明智之舉,儘管地下空間發展有機遇,但亦有若干挑戰。
財政成本是關鍵要素
首先,當發展項目涉及地下空間開發時,財政成本是關鍵要素。根據知名房地產造價諮詢公司利比發表的2024年第一季香港建築成本報告,指興建一層地下購物街的建築成本,比在地上興建一層購物商場每平方米至少增加11,600港元。按照發展局於2019年公佈的研究結果、在九龍公園地下興建佔地約3.2萬平方米的空間計算,相關建築成本至少需要15.27億港元,尚未計算其他額外工程開支。在巨大財政壓力下,加上回本期仍是未知之數,若只透過政府出資興建地下空間,並非上策。
根據筆者過往經驗,大部份有地下建設的發展項目都是通過「拉上補下」的方式,以地面上的利潤填補地下工程成本,而早年政府提出的城市地下空間發展計劃正正缺乏地面上發展,單純依靠地下開發,則難以自負盈虧。由此可見,地面發展對於填補地下空間開發的融資缺口至為重要。
定位是重點
其次,雖然這類開發可增加可用空間,但定位卻是重點,任何成功的發展項目需從縱觀及微觀角度以達至某程度上的「群聚效應」;倘若只在公共空間下創造地下空間,有關群聚效應則成疑。此外,由於建造成本過高,地下空間的實踐不應僅因發展空間不足而創造,空間應獲賦予提升市區內的連接性及可達性的社會功能。
近年規劃署建議於油麻地及旺角的重建中推行「地積比轉移先導計劃」,這恰好能配合地下空間發展,同時提升舊區內的連接性及可達性。計劃重點是透過非原址轉移地積比,將地盤面積較細的舊樓、其未用盡之地積比,轉移到同一分區計劃大綱圖內的接收地盤,藉以釋放重建潛力。通過地面上不同大型重建發展項目的利潤,用以填補地下空間的開發成本,當中只需向城規會遞交規劃申請,並闡述技術上的可行性即可。
增加地盤總發展價值的新機遇
值得留意的是,除了涉及地面空間重新調整分佈,上述先導計劃中,地段上剩餘或可轉移的地積比率(在此暫稱為「上空發展准許權」)的「權利」亦隨之誕生,並為大型重建項目開拓了增加地盤總發展價值的新機遇。其中不具發展潛力的地段除了可出售現有總樓面面積外,亦可出售地段內剩餘或所有地積比率予發展商,當然售價由市場釐定,這意味著即使地段不是重建發展的目標,也可通過買賣自身地段內剩餘或所有地積比率獲利。而且,相關買賣市場不只局限於發展商之間,未來發展潛力相當大;若能推展到其他舊區,相信效果更為顯著。
開發地下空間及通道
當然上述計劃涉及大量專業知識及指引,需當局作進一步研究,過程還需涉及土地使用規範、產權管理、融資等諸多複雜的法律和財務問題,故暫不在此詳說之。
從宜居宜業的角度而言,其發展理念旨在通過買賣「上空發展准許權」,配合區域性重建項目所產生的利潤,用以開發地下空間及通道。透過地下街道連接油旺地區內的不同社區,立體化提升不同社區間的連接及可達性,提高整體城市的便利度,從而產生更大協同效應。
作者簡介:黃仲澧普縉控股集團規劃及發展部董事總經理,註冊專業規劃師,前海合作區備案執業資格註冊城鄉規劃師,大學講師,提供跨領域專業、房地產及商業評估、運輸、可持續發展及園景建築顧問服務,協助政府、公營團體和不同大型私人企業,制定城市及產業發展策略。
免責聲明:本網頁刊載的所有投資技巧及分析,僅供參考用途。讀者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要自行判斷及審慎處理,更要自行掌握市場最新變化。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網頁及相關作者與受訪者無關,本網頁概不負責 。而本網頁所有專欄作者的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