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健康|在科技進步的同時,人類在21世紀的心靈是否也突變了?精神健康是否正在面臨考驗?死亡是人生的功課,即睇台灣臨床教授的3個第一身體悟,以一段對話揭示生死難以抉擇!

精神健康面臨考驗

你是否曾想過,當我們的靈魂隨著科技進步而改變時,人性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癌症是老化的細胞壞了,突變了。

面臨更多的新科技、更普及的人工智慧,將來的醫療生態更加多元化,人類互信互愛的美德將因此更加面臨嚴峻的挑戰,因為人性、靈性不見了,被科技取代了。

3個醫生的生死體悟

世界的事情與環境都發生突變或巨大的變革,變得更多元、步調更快,我們應該如何對應?

馬偕醫學院臨床教授張明志在《隨時放得下的功課》(時報出版)一書中提到,假若一輩子就這樣生病死了,我們有學到什麼呢?

(1)死亡是人生的功課

死亡是人生的必然,是很大的功課,可以學習很多。人生的目標在於有沒有把功課做好,而不是風光一輩子。

生命的盡頭是永恆,而知識的盡頭卻是死亡。

科學家扮演上帝

科學家喜歡創新,扮演上帝的角色,就像魔法師一樣。他們利用創新的事物來換取商業利益,最終的結果往往是死亡在盡頭等待,醫學和生命科學也是如此。複製生物和基因改造,這些除了滿足好奇心,還帶來了巨大的商業利益,說白了,就是賺大錢。

延長生命背後的意義

於是,人們開始逃避死亡。儘管醫生如何告知,很多人還是相信人類可以突破醫學的極限。因此,有些人的死亡過程變得漫長。過去幾個星期內會死亡的病人,如今可能延續很多年。雖然這樣有意義地延長了生命,但生活品質呢?

臥床不起、依靠呼吸器,或者住在加護病房。這些耗費大量金錢換取的生命,背後又意味著什麼?他們的餘生,多半是失能、殘破的。

對話揭示生死難以抉擇

病人問:「醫生,救救我,我還不想死!」

醫生問:「那你什麼時候願意死?」

病人答:「無論如何,我都不想死。」

醫生又問:「如果你能暫時活下來,你想做什麼?」

病人說:「我還有很多事要做,還沒好好享受生活。」

醫生問:「舉個例子,有什麼事是你想完成的呢?從最重要的到不太重要的,列出你的願望清單?」

病人沉默了……然後說:「死亡很可怕,我不知道該列什麼。我永遠都不可能準備好……。」

(2)救贖的過程

如果活錯了方向,就等於白白過了一生。有些人認為,即使在原地打轉,看看風景也無妨。也許有人一覺醒來,才發現自己走錯了路,就像一場夢,但最終會有醒悟的時候。

張明志教授認為無論是疾病、治療、復發、痊癒還是死亡,這些都是救贖的過程。

另一段旅程的開始

生病不是罪過,死亡也不是罪過。通過生病,我們才會明白人類的渺小,才會珍惜每一天平安的日子,明白我們多麼需要他人的幫助,需要風調雨順的環境。死亡只是考驗結束的一部分,不是及格或不及格,也不是獎勵或懲罰。

死亡只是生命樂章的結尾,是另一段旅程的開始。

問及善行無言以對

張明志教授回顧曾經的病人,他們常常說自己一輩子沒做什麼壞事,為什麼會遭受這樣的病痛折磨。而他在一些早期的著作中都有提到這個問題,但當我反問他們:「你做了哪些好事,比別人特別好呢?」這時,他們通常無言以對。

不做壞事沒錯,很多人都遵守法律,但要積極行善,就看個人的修養和對國家社會的貢獻了。

(3)心存善念即成神影

很多人其實有很大的進步空間,但可惜的是,他們沒有認真去實踐。

應該這麼說,每個人的心中存有善念,內心有至高無上的神或宇宙的創造者,至善的心本來就是神的一部分。每個人也有神的影子,行善是本著初心,並不是刻意去討好任何神靈。

早聞真理死亦無憾

早上聽到了真理,即使晚上死去也無憾。

完成了人生的任務,在這一生中,做鹽做光,為社會盡力。當任務完成了,就成就了更高的境界。這是一個圓滿的過程,是歡喜接受的能量轉換,是永恆的變化和重生。

按此免費訂閱《香港財經時報》HKBT 新聞快訊

更多《香港財經時報》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