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學生來港讀書】2029年本港學齡人口暴跌,「殺校」危機或再現!美聯升學表示,香港樓市「全撤辣」後,每月赴港插班查詢激增4成,籲港府放寬「學生簽證」要求範圍至中小學以吸學子到港。香港直接資助學校議會主席陳狄安則認為,內地學生文化及學習程度有別,學校應協助「高才通」子女盡快適應本港學習生活。

教育界或再次面臨「殺校」 危機

受到本港近年出生率低及移民潮的影響,本港學童適齡人口持續下降,教育局推算最新學齡人口續跌,2029年或只有3.1萬人升小學,教育界或再次面臨「殺校」 危機。

美聯移民顧問高級策略總監鄭天殷指出,截至3月底,已有超過9萬名「高才通」人士及其受養人來到香港,當中多約有2.7萬名是18歲以下的子女,本港的教育制度對「高才通」家長具吸引力,。

美聯升學顧問高級經理朱恩賢建議,自從近期政府全面撤辣後, 收到大量家長查詢赴港插班事宜,足足較「全撤辣」前增加約40%,故建議特區政府可考慮放寬學生簽證至中小學,同時引進加拿大、英國的「寄宿家庭」政策,以吸引更多國內及海外學子赴港讀書, 既可配合港府全面吸納各國專才的政策, 更可以緩解全學齡人口下降的問題 。

高才通帶來2.7萬位18歲以下受養人

鄭天殷指出,根據政府最新公佈資料,截至今年4月底,「高才通」及其他人才計劃已錄得約29萬宗申請, 當中近18萬宗獲批,更多達逾12萬人已來港。其中,政府公佈「高才通」計劃的人才及其配偶普遍年齡較年輕,當中超過一半的人年齡在40歲以下。透過「高才通」計劃來港的人才,當中不少均帶著年幼的子女定居香港, 除了增加本地勞動人口之外, 同時亦對香港人口帶來正面影響。然而,即使早前中港恢復全面通關 , 加上各項人才計劃有助緩解適齡「升中」及「升小」的學童的跌幅,但其力量仍然不足以拯救教育行業。

參照入境處數據,截至3月底,已有超過9萬名「高才通」 人士及其受養人來到香港, 當中多約有2.7萬名是18歲以下的子女。資料顯示,這些高才通家庭多數屬於「尖子家庭」,家長的職業範疇包括醫生、律師、科技專才等, 因此子女的學術水平和質素都非常出眾。

18歲以下受養子女人數佔總高才抵港人數

18歲以下受養子女人數佔總高才抵港人數
圖片:美聯升學
18歲以下受養子女人數佔總高才抵港人數

通關及人才計劃帶動學生來港

「高才通」家長認為內地的教育模式較傳統,而且功課負擔較重;反觀香港多元化的教學方式能吸引他們送子女赴港就學,惟這些家長更希望子女接受普通 話教學或在非全英語學校就讀。

朱恩賢表示,據教育局《學生人數統計報告書》數據顯示,本港出生率持續下跌,幼稚園及中小學學生人數由2018/19年度逾87萬人,減少至2022/23學年79.8萬人,跌幅達8.5%。

此外,根據立法會及教育局最新的學齡人口推算顯示,2029年升中學的適齡學生人口,預期將由目前的6.83萬人減至約5.43萬人,減幅高近20%;至於期內升小學的適齡學生人數,亦估計由目前約4.96萬人急減約36%至3.15萬人。

近五年香港中小學及幼稚園人數減幅

近五年香港中小學及幼稚園人數減幅
圖片:美聯升學
近五年香港中小學及幼稚園人數減幅

本學年學生流失情況似乎略為好轉

在香港近年的移民潮等因素影響下,本港學生持續流失,但本學年情況似乎略為好轉。根據教育局最新的全港中小學和幼稚園學生人數資料,「升中一」 適齡人數較前一個學年大增逾3400人,學生流失情況明顯回落,相信主要由於中港恢復通關,以及近期政府大力吸納各地人才的計劃帶動,加上本港移民潮緩和所致。

朱恩賢表示,去年中港兩地通關後,已有不少內地家長向美聯升 學查詢香港本地中學插班及學位情況,當中包括持有人才計劃簽證的家長,尚有一些未持有香港身份的内地家長也對香港教育十分感興趣。

同時,根據美聯 升學的統計數據, 自從全面撤辣後,大量家長查詢赴港插班事宜,「全撤辣」後的平均每月查詢量,較「全撤辣」前大幅增加約 40%。

內地新興中產家庭對DSE文憑考試趨之若鶩

事實上,香港教育質素優良,向來受到國內家長及學生歡迎,絕對有條件推出「學生簽證」概念。根據香港考試及評核局(考評局)公佈資料,在2014年至2023年期間,持有非香港身份證報考香港中學文憑考試( DSE)的人數在  41 至 402 人之間,佔總考生數的比例不超過 0.7% 。

然而,在今年初,考評局首次公佈內地DSE考生人數,達到1400人,約佔總考生數的2.7%。內地考生數量激增,相信與考評局分別於廣州和深圳開設考場有關。

內地「內卷現象」嚴重

朱恩賢相信,內地家長已意識到香港教育制度的優勢。相較於每年數以千萬計參加競爭激烈內地高考的考生而言,香港的DSE考試制度,競爭相對較少,考獲較佳成績亦較為容易。

同時,內地「內卷現象」嚴重,在這情形下,不少家長「面向國際」、選擇出路較為多元的香港DSE考試制度。特別是現時通過DSE考試,學生可以銜接超過 600 所非本地高等院校的本科課程,當中包括英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德國等歐美國家,對於不少內地家庭及學生而言,或是一個更好的選擇 。

2024年持非香港身份證考DSE人數

2024年持非香港身份證考DSE人數
圖片:資料來源:考評局
2024年持非香港身份證考DSE人數

内地專才對於孩子來港就讀的興趣極大

此外, 去年公布的《施政報告》中,提出了建設香港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的 目標,並宣佈自2024/25學年起,政府資助的專上院校非本地學生限額,將大幅提升1 倍至40%,藉此吸引更多海外和內地學生來港升學,同時亦有助吸引更多從事教育行業的人才到港,提振教育工業鏈,對香港經濟亦帶來鉅大貢獻。

日前美聯受港府邀請參加由人才服務辦公室主辦的「機遇匯人才博覽展」, 即場查詢數以百計,並主要圍繞數個問題。 當中以家長查詢有關子女在港插班升學咨詢最多,佔比多達60%;其次分別是有關在香港租樓及買樓預算等問題,分別佔約25%及15%。上述數據反映内地專才對於孩子來港就讀的興趣極大。

建議將「學生簽證」適用範圍延伸至中小學生

因此,朱恩賢建議,港府應考慮放寬學生簽證要求,將「學生簽證」適用範圍延伸至中小學生,有助吸納更多國內及海外學生有機會插班到香港學校升學,為香港中小學學校注入國際化的新鮮血液,有助緩解本港的「殺校」危機;同時為香港教育產業奠定根基,透過增加來自各地的學生人數,從而刺激本港香港教育產業,屆時對於「橫向」衍生的行業如補習社,學生宿舍等服務相信亦會應運而生,對香港經濟有正面影響。

朱恩賢亦建議,香港應該仿傚國際教育制度,在香港引入「寄宿家庭」政策。以加拿大為例,該國教育局規定12歲以下的國際學生只需要1位家長陪讀,至於12歲以上的國際學生則由教育局安排寄宿家庭,或自行聯繫寄宿家庭和國際學生中心即可,以增加來港就讀的吸引力。

直資學校課程靈活多元、學生英語水平高

香港直接資助學校議會主席陳狄安表示,現時香港中小學分爲四類,包含官立學校、津貼學校、直資學校及私立小學,其中直資學校以它的課程設置靈活著稱,可以開設本地DSE課程,也可引進國際課程,如IB、A-level 及IAL課程,陳狄安指出,優秀的語文能力,尤其英語,是直資學校其中一項最為突出的優勢,因學校能選定教學語言,同時制定針對性的教學策略以強化學生的語文學習,亦能招攬更多外藉老師及優秀的經驗教師,多方面提升學生的外語學習能力;而且大部分的直資學校都能提供多元豐富的活動體驗予學生,如各種體育運動如劍擊、冰球,或音樂藝術培訓,讓校園生活多采多姿 。

官立、津貼、直資、和私立小學的比較

官立, 津貼, 直資, 私立小學, hkbt, 香港財經時報
圖片:美聯升學
官立、津貼、直資、和私立小學的比較

協助高才通人士子女適應香港學習生活

針對「高才通」家長關心的學生適應問題, 陳狄安建議,學校應開設繁體字 班,並提供個別輔導,加強新來港學生的中英文能力;同時亦建議學校增設「學生同儕伙伴」計劃,安排本地學生提供幫助,建立新來港插班生社群,讓 插班學生更有歸屬感 。

陳狄安指出,部分插班學生英語成績較為遜色,不一定是學習能力弱,而是英文詞彙量較少,但是他們的數學能力突出,而且由於成長背景有別,這些學生對於香港的文化和時事了解較少,這可能導致他們在學習和應試時表現未如 理想,香港直資學校可量身為他們打造特別的活動體驗,譬如參觀香港古蹟、 文化藝術中心、博物館等,再以英語及粵語分享當中的內容,協作他們融入本 港生活。

更多香港財經時報內容

Booking.com旅行研究|九個可持續旅行目的地:香港上榜!天際線、街頭市集、美食聞名

公務員加薪建議2024|中、高層加薪逾4%、低層公務員加幅最多:高達5.47%!

按此免費訂閱《香港財經時報》HKBT 新聞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