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經濟港大經管學院今日發表《香港經濟政策綠皮書2024》(《綠皮書》),由港大教授和研究人員,以及多位國際知名學者共同撰寫,就多個香港熱門議題作出研究分析,並從嶄新角度給予政策建議,題目涵蓋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未來、聯繫匯率制度的利與弊、香港收入不均貧富懸殊的情況、人口老齡化對醫療開支的影響、如何有效減少公屋輪候時間、人才去留問題、香港發展知識產權商業化及提升國際航空樞紐地位的重要性等。

香港經濟政策綠皮書2024》輯錄的八篇文章,重點分析如下:

香港結構演變與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未來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有人可能會認為2019年上半年是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的最高點,並將如同世界各地和亞洲的許多其他金融中心一樣,香港的角色也會衰落及被其他金融中心取而代之。然而,對香港來說,2019年並非高峰時期,而是轉捩點。

香港要增強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首先在法律、貨幣、金融和監管基礎建設的支持下,必須維持和加強與內地的現有優勢:資本、資訊和人員的自由流動。同時,必須繼續強化與內地的聯繫。但由於香港的角色本質是作為中介,因此需要增加與內地和世界其他地區(包括歐洲、北美和東協/東亞,特別是RCEP地區)之間持續的金融和經濟聯繫走廊的聯繫,同時尋求識別新興的潛在機會領域(如中東、非洲和拉丁美洲)。

香港聯繫匯率制度損益評估

社會上一直議論紛紛,認為聯匯制度或會無以為繼,而在中美兩國經濟政治摩擦不斷之際,或應加以調整甚至替代。誠然,經貿摩擦使聯匯制度對香港的好處有所削弱。然而,從長遠發展來看,有關摩擦所帶來的影響只屬短暫,而在這困境中對聯匯制度的堅持,則更能為投資者對港元穩定性的信心注入強心針。

除了現有的聯匯制度和浮動匯率以外,香港還可以採取其他形式的固定匯率制度。部分觀點支持港元與人民幣掛鈎,主因包括貿易、人民幣國際化等。然而,掛鈎人民幣亦或會帶來運作上的挑戰,處理不當的話可能引致系統性金融風險。國際資金或因資金管制而受阻,使針對在岸人民幣的貨幣投機活動難以進行。掛鈎人民幣的港元市場深度將變得更大、流動性更佳,金融衍生工具發展更全面,容易成為更直接的投機目標。若出現此一情況,政府就需要以更多的外匯儲備維持港元幣值,以免在金融系統中埋下隱患。

聚焦香港收入不均

日益嚴重的收入不均實由高收入者收入增長加快所致。儘管住戶收入中位數有所上升,最貧窮住戶的收入卻在倒退。而政府轉移開支和政府的高等教育投資,對紓緩貧窮和減輕高技能與低技能工人之間的工資不均發揮了重要作用。

這些研究結果表明,如果沒有政府的干預,香港的不均問題可能更為嚴重,過度依賴低技能和房地產服務來創造就業機會,也限制了香港年輕一代大學畢業生的就業機會和收入增長。由於樓價高昂,財富不均可能較收入不均要嚴重得多。因此,為了減輕香港的不均現象,特區政府應該在公共房屋方面增加投資,並通過調低進入門檻,擴大高技能服務的就業機會。

人口老齡化對香港未來醫療衞生開支的影響分析

香港醫療衞生開支未來的增長趨勢將使特區政府財政日益受壓。至少直至2028年,醫療衞生開支的增長速度將超過本地生產總值的增長速度。香港若能在10年內實現每年淨流入約5萬個年輕家庭,估計醫療衞生開支佔本地生產總值份額的升幅在2040年得以放緩,下降到7%水平。否則,在缺乏外來移民抵消人口老齡化問題的效應下,此一比例將於2040年升至9%。

對於醫療衞生體系的改善方案,必須涵蓋多方面,其中主要包括:

  1. 加大投資力度,通過疾病預防、健康推廣和全面基層醫療以免市民染病入院之需;
  2. 通過供求控制,提高現有醫療資源的使用效率;
  3. 對新藥物和新技術的引入和定價善加管理;
  4. 協助市民計劃和支付適合其文化背景的長期護理;
  5. 推動整體醫療保險市場在醫療融資方面發揮更大作用 ;
  6. 通過抵押收入或社會保險為政府融資開源。

利用數據和算法減低公屋輪候時間

特區政府推出過渡性房屋及簡約公屋的資助計劃,旨在從速為輪候租住公屋者構建可負擔的住屋選擇。然而,在新界的過渡性房屋出現使用不足的情況;政府又能否在2049年之前取締劏房,同樣令人憂慮。而過渡性房屋使用率偏低,原因包括居民與房屋之間的地域錯配,以及申請手續繁複。

要改善過渡性房屋分配和使用,建議特區政府房屋局善用數據分析和參考為Alvin Roth贏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市場機制設計,改善公屋配對,並讓過渡性房屋充分使用。市場機制設計的基本概念在於搜集每個人從一組既定選項所選擇的次序,然後運用電腦算法產生配對,從而優化整體效用。以選擇居住地區次序各異的過渡性房屋申請者為例,若把各自的優先次序遞交至統一系統,即可利用電腦算法推進配對程序。有關方法具成本效益,可促進過渡性房屋的分配和使用,確保各申請者獲編配合適的房屋選擇;同時亦可減輕行政費用,並提升編配程序的效率。

人才得失與香港前景:領英社交資料佐證

文章根據專業人士網絡平台LinkedIn及特區政府的數據,對香港人口結構和經濟前景的變化作出評估。結果發現香港在面臨人才流失之餘,人才流入量亦甚高。相對於離港人口,來港人口年齡較大,教育程度較高,但在全球人脈網絡和種族多元程度方面則有所不及;其中又以來自中國內地者居多,來自美國等地者亦有。整體而言,人才流失之說未免以偏概全;事實上,相比於其他主要大都會,香港對環球人才依然極具吸引力。

香港可考慮制定挽留年輕一代的勞工政策。在有關數據中,青年屬移民意欲最高的社群,皆因大多社會地位未穩,而事業發展仍在探索路上,難免對未來感到困惑。為減少這類外流移民,特區政府不妨以挽留這一社群為長遠目標,採取一系列措施,如提供持續進修津貼或海外獎學金,條件為必須在進修後回港工作。

知識產權商業化有利香港經濟高質發展

近年,香港特區政府在推動知識產權商業化方面作出不少努力,例如發展「原授專利」制度、推動《商標國際註冊馬德里協定有關議定書》在本地實施,以及推出「專利盒」稅務優惠,對通過研發活動而產生的合資格專利,為其源自香港所賺取的利潤提供稅務優惠。儘管如此,由於地區競爭激烈,香港在知識產權商業化方面的進展仍有不足。因此,必須思考如何更有效率地把市場做大,從而調動各持份者將香港建設成為區域知識產權貿易中心。

香港應加強生態系統建設,促進知識產權商業化發展,例如以綠色金融框架為範本,鼓勵公司披露與知識產權相關的投資與項目,以無形資產作融資抵押、建立估值準則、成立知識產權持份者聯盟、與內地加強合作打擊侵權行為、提供年度財政資助及發展知識產權交易平台、與各大學及國際組織合作,開辦知識產權課題相關的本地課程、深化與內地的合作及政府通過「香港增長組合」等投資基金,採購生命健康科技等先進行業的知識產權。

偉大城市:強化香港國際航空樞紐地位的重要性

航空業與香港的各行各業息息相關。不僅是零售、飲食和酒店業,服務業也是其中重要的一環。倫敦所以能成為全球一大航運中心,關鍵繫於各種支援業務,如法律服務、金融、保險、仲裁和調解、註冊、設計、採購、資訊科技等等。香港沒有理由不能發展相關行業,尤其正當中國(和香港)航空業可望快速增長,而實力雄厚的本地國際航空公司在推動其基地作為旅遊、旅行、服務和商業中心方面擔當重要角色,更可為當地經濟作出可觀貢獻。

要確保香港未來保持作為領先航空中心的角色,關鍵因素之一繫於中國內地。內地是香港的一個龐大市場兼航空腹地,其影響力舉足輕重。 相對於現時的美國,中國的航空旅客和內地航空的機隊規模還大有增長空間。事實上,中國的增長速度非常快;香港必須繼續加強與內地的聯繫,這將取決於特區政府和本地航空公司所擔當的有效角色、航空樞紐的實力,以及旅客的利益。

更多香港經濟相關內容

按此免費訂閱《香港財經時報》HKBT 新聞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