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2023年消費者私隱調查》發現,全球一半人曾在生成式人工智能輸入個人資料,包括姓名、地址、賬號等,針對亞太區受訪者,超過8成人擔心資料被共享。

2023年消費者私隱調查

思科發佈《2023年消費者私隱調查》,發現亞太區年輕消費者較年長人士更積極保護個人私隱,51%的18至24歲受訪者曾行使當事人查閱資料的權利(Data Subject Access Rights)。

但僅11%的55至64歲受訪者曾提出此要求。與全球數字42%相比,亞太區的年輕消費者在保護個人私隱上更為積極。

58%人認為人工智能有助改善生活

近年人工智能發展迅速,現時不論是購物、串流服務,仍至醫療保健,各間公司都有可能會用到人工智能的技術,58%亞太區受訪者確實認為人工智能有助改善其生活,甚至超過5成的受訪者願意匿名分享個人數據,以改善人工智能產品和所作出的決定。

4成人未能清楚了解生成式人工智能

但由人工智能引起的私隱風險亦同樣受消費者關注,58%亞太區受訪者對當今企業如何將其個人資料應用於人工智能表示擔憂,59%受訪者因企業使用人工智能而對其失去信心。逾半的受訪者期望政府制定相關法規,以加強保護個人私隱。

近年生成式人工智能出現在大眾的目光中,對不少人而言依然相對較新穎,42%亞太區受訪者表示並沒有清楚了解生成式人工智能。

約5成人曾在生成式AI輸入個人資料

亞太區有16%生成式人工智能用戶為恆常用戶,當中僅55%人表示不會向相關應用程式提供個人或機密資料。這代表其餘45%恆常用戶或曾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應用程式輸入個人或機密資料,全球更有一半恆常用戶或曾提供這些資料。與此同時,卻有高達87%亞太區受訪者表示對於所輸入的資料有機會被共享感到「有些擔心」或「非常擔心」。

包括姓名、地址、賬號

全球39%生成式人工智能恆常用戶曾向相關應用程式提供工作資料;逾30%用戶曾輸入姓名、地址或健康資料;25至30%曾輸入財務、宗教或種族、賬號或個人身份資料。

年輕消費者最為願意以行動保護個人私隱

相比起全球數字,亞太區受訪者表現出更強烈以行動保護私隱的意向。今年,38%亞太區受訪者被界定為「積極保護私隱者」,這類受訪者願意以行動保護私隱,並經已付諸行動。例如他們會因企業的資料政策或資料共享習慣而轉換另一企業或供應商。

相比下,年輕消費者最為願意以行動保護個人私隱,約一半18至34歲消費者為「積極保護私隱者」,這項數字隨受訪者年齡增長而下降。

2成人曾提出刪除或更改資料

與去年的18%相比,今年有23%受訪者曾提出刪除或更改他們的資料,這數字同樣與年齡有密切關係。39%亞太區18至24歲受訪者曾要求機構刪除或更改資料,而75歲或以上的受訪者中,則僅有4%提出此要求。

公眾對私隱法的認識仍然相對較低

在亞太區,公眾對私隱法的認識仍然相對較低,僅44%受訪者認為其了解當地的私隱法。在認為自己了解私隱法的受訪者中,79%相信自己能夠充分保護他們的個人資料,而在不了解私隱法的受訪者中,該數字僅為41%。74%的18至24歲消費者認為其有能力保護個人資料,而這一數字同樣隨年齡下降,65歲以上消費者僅有44%認為其有能力保護個人資料。

許多消費者期望政府制定相關法規

許多消費者期望政府制定相關法規,加強保護私隱。逾半(52%)亞太區受訪者認為國家或地方政府應在保護資料方面擔當主導角色,18%受訪者則認為私人企業應對資料保護負上主要責任。

更多研究調查內容

按此免費訂閱《香港財經時報》HKBT新聞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