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調查】在寸金尺土的香港,不少人都因為「土地問題」而需要屈就在劏房板間房。不過有一項研究發現,只要居住空間每增加108呎,患上抑鬱症的風險就可以下降27.7%,有4種人居住在狹窄的生活環境更容易患上抑鬱症。即睇詳情!

狹窄生活環境與心理健康

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的房地產系助理教授王錫澤與北京大學副教授劉濤聯合發表研究報告,透過分析北京核心市區及舊城區的1,613名居民,發現狹窄生活環境與患上抑鬱症的風險息息相關,並提出3種壓力機制的假說,包括:

3種壓力機制假說

  1. 直接壓力
  2. 間接壓力
  3. 調節力

假說(1)直接壓力

居住在狹窄的環境會減少住戶的對環境的控制及社會互動,導致住戶直接承受因狹窄生活環境產生的壓力,加上原有的生活壓力,從而增加患上抑鬱症的風險。

假說(2)間接壓力

「間接壓力」假說則認為住戶因為狹窄的環境而減少對環境的控制及社會互動,從而增加生活壓力,繼而增加患上抑鬱症的風險。

假說(3)生活調節

居住空間可以為人提供生活調節的能力,但狹窄的生活環境會降低人們從生活壓力導致的認知疲勞中恢復的能力,然後增加患上抑鬱症的風險。

訪問1,613名北京居民

為了驗證以上的假說,研究訪問了1,613名年齡介乎18至59歲的北京居民為主要受訪者,人均居住面積最低為5平方米(約53.8平方呎),最高為200平方米(約2,153平方呎),平均為36.79平方米(約396平方呎)。

5.5%人有抑鬱傾向

在0至15分的生活壓力分數中,受訪者的平均生活壓力分數為5.817,而當中有5.5%的受訪者有抑鬱傾向。

人均居住面積每增10平方米 減27.7%抑鬱風險

在排除社會經濟等外在環境因素後,研究調查發現人均居住面積每增加10平方米(約108平方呎),住戶患上抑鬱症的風險可降低27.7%。同時,與擁有獨立睡房的人相比,每間睡房的居住人數達1.5人或以上的話,患上抑鬱症的風險更將提高120%以上。

4類人住細屋易患抑鬱

此外,研究調查發現有個4種人更容易會因為居住環境不足而增加抑鬱風險,分別是:

  • 女性
  • 有孩子的年輕父母
  • 不與父母同住
  • 非私樓住戶

1.女性

研究發現女性比男性對居住空間的大細更加敏感,心理學上認為女性在情感、生理及認知上較為脆弱,相對上更容易感受到壓力,並更容易患上抑鬱症。

2.有子女的年輕父母

此外,雖然與子女同住會令到父母更加堅強,但是照顧子女的義務所產生的壓力亦可能會消磨父母的精神,導致他們在精神上更為脆弱。

3.不與父母同住

研究報告認為與父母同住可以增加人們抵禦外部壓力的能力,提高精神穩健程度。換言之,不與父母同住的人較難抵禦外部的壓力。

4.非私樓住戶

另外,研究報告發現即使是同樣狹窄的生活環境,非私樓住戶的抑鬱風險比較高,並推測這種差異是由能否自由選擇居住環境所致。

公平居住空間、改善心理健康

在中國房地產急速發展之下,仍有不少人未能從中受惠,發表研究的兩位學者認為,政策制定者應該更加關注這些人,透過公共房屋計劃在保證市民獲得公平的居住空間的同時,改善市民的心理健康。

香港人均公屋居住面積僅148呎

反觀香港,據《2021年人口普查》數據,香港家庭住戶的人均居所樓面面積中位數約為172平方呎。而房屋署的《房屋統計數字2023》顯示,在2022年香港有約46%人居於公營永久性房屋、私樓住戶則有53.3%。單看公屋租戶,2023年的人均居住面積為13.8平方米(約148呎),同時有大約0.5%的公屋租戶人均居住面積少於5.5平方米(約59呎)。

更多研究調查相關文章

按此免費訂閱《香港財經時報》HKBT 新聞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