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調查|貧富懸殊】樂施會今日(19日)發表《香港貧窮狀況報告2023:疫後復常下的兩極化復原》,透過分析政府統計處數據,研究香港在疫情後的貧窮貧富懸殊狀況,當中發現每5個港人之中就有1個窮人,在職貧窮人數更達至20萬人,有一個行業最嚴峻。即睇詳情!

研究調查|香港貧窮狀況報告2023

樂施會每年都會發表《香港貧窮狀況報告》,以政府統計處的《綜合住戶統計調查統計報告》的數據作分析,是次研究旨在剖析香港在疫情後的貧窮狀況。

貧富懸殊|每5個港人有1個窮人

研究報告中發現2023年第一季度的香港整體貧窮率達20%,有逾136萬人處於貧窮狀態,即是每5個港人之中就有1個窮人。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在疫後經濟漸趨回復下,經濟活躍人口中的貧窮率跌至 7.5%。

2023年第一季貧窮線水平

家庭規模 貧窮線水平
1人 5,000元
2人 11,000元
3人 18,600元
4人 24,200元
5人 23,600元
6人或以上 28,100元
整體 14,700元

註:原住戶月入中位數50%計算

貧富差距擴大至57.7倍

另外,樂施會以政府統計處2019至2022年及2023年第一季數據,分析按10等分組別劃分的住戶每月收入中位數,第一等分為最貧窮,第十等分為最富裕,比較最貧窮及最富裕的1成住戶月入中位數,發現貧富差距由疫情前的34.3倍進一步擴大至2023年第一季的57.7倍。

疫後貧富懸殊現象

另外,在2023年第一季,最貧窮的1成住戶的家庭月入中位數僅2,300元,較疫情發生前大跌超過三分一,第2等分亦下跌約6%。相反,最富裕的1成住戶家庭月入中位數達132,600元,較2019年上升逾一成,而位於第9等分的家庭,亦有8.8%的升幅。

經濟復原呈兩極化

樂施會認為這反映了即使疫情過去、社會復常,低收入和高收入家庭的經濟復原進展呈兩極化。高收入家庭較能受惠於經濟復甦,而低收入家庭不單未能受惠,更要面臨新的挑戰。

社會福利成主因

樂施會分析低收入家庭的收入主要來自基層工作和社會福利,但由於基層工作的收入受到疫後勞動市場轉型和最低工資凍結的影響,導致收入未能提升,再加上社會福利在過去一年也沒有顯著提升,種種因素成為疫後貧富差距擴大的主要原因。

在職貧窮人數達20萬

此外,樂施會發現在職貧窮問題在疫情後仍然存在,2023年第一季就有近21萬人即使有工作都依然貧窮,當中近6成的在職貧窮人士均有全職工作。

有一個行業最嚴峻

單單按照行業來分析,在職貧窮比例最高的行業為「零售、住宿和餐飲服務」,在職貧窮率有10.7%,即代表每10個從事這個行業的人中,便有1人為在職貧窮人口。

基層工友仍處於就業不穩

香港在2023年第一季的失業人數為114,800人,失業率為3.1%,當中有超過4成人處於貧窮狀態,而有6成貧窮失業人士表示失業原因為被公司遣散或解僱,反映基層工友在疫後仍處於就業不穩的狀況。

非經濟活躍貧窮人口上升

另一方面,樂施會發現非經濟活躍貧窮人口亦大幅上升,2023年第一季的數字較2019年增加10.6%,貧窮率達32.4%。當中有近半為65歲或以上的長者,較2019年急增31.5%。另一方面,貧窮婦女疫情後的勞動參與度亦比疫情前和疫情期間更低。

樂施會:9個建議

樂施會認為,香港在疫後復甦的同時,也面臨社會結構轉變,特別是人口老化、家庭規模進一步縮小,以及低技術崗位在勞動市場中的轉變,而這些因素都令香港的貧窮現象變得更加複雜。為此,樂施會提出以下的建議:

(1)每年調整最低工資

樂施會一直倡議政府應每年調整法定最低工資,工資水平應能追及通脹、符合「一養一」原則及高於平均綜援水平,以保障基層收入及吸引勞動力。

(2)推廣生活工資

另外,樂施會認為政府作為全港最大僱主,應該率先向外判工支付生活工資,並建議政府應該每年公布生活工資的水平,令有能力的僱主可以自願選擇向基層員工支付生活工資,促進社會流動。

(3)提升ESG中「社會」披露標準

此外,他們亦建議港交所應該提升ESG中「社會」的披露責任至「強制披露」,與「管治」及「環境」一樣,以提升企業整體社會企業責任表現及透明度,另外有關的「強制披露」應包括企業有否向其僱員支付生活工資。

(4)支援劏房家庭

樂施會同時認為政府應該加強對劏房家庭的支援,按人口比例將「社區客廳」計劃擴展至18區,以便捷區內劏房戶為重點,並定期檢討計劃成效。

同時應該針對劏房的租金問題設立「起始租金」制度,以確保處於弱勢的基層居民獲得合理的租金保護,並延長「簡約公屋」居住期限,直至住戶獲分配公屋。

(5)推動社區經濟,建立墟市系統

樂施會亦建議政府成立「墟市種籽基金」,並開放新屋邨及政府各區用地,以支持非牟利團體運營基層墟市,長遠支援基層檔主經營攤檔,推動社區經濟的發展。

(6)「官商民」合作

行政長官早前表示,期望打造香港成為國際慈善中心。賽馬亦於早前宣布撥款50億設立成立公益慈善研究院。樂施會認為是一個提升社會創新項目影響力的重要契機,並建議研究院調配資源,增強相關持份者在社會影響力評估的能力。

支持更多具社會影響力的創新項目

與此同時,樂施會亦建議透過「按效益收費」、「創新計劃」等模式,鼓勵企業多加參與,支持更多具社會影響力的扶貧創新項目,以發揮更大的社會貢獻。

(7)加強幼兒託管服務

為了幫助非經濟活躍的婦女投入勞動市場,樂施會建議應該加強幼兒託管服務,定期檢討「在校課後託管服務試行計劃」的成效,長遠並研究將服務擴大至18區,讓更多學童能夠受惠。

(8)提高對零散工的保障

勞工處目前正在檢討《僱傭條例》下「連續性合約」的規定,樂施會支持落實處方提出的「60小時方案」,即是四周工作60小時,認為此方案能更好地保障零散工的權益。

創造更多彈性工作崗位

除此之外,樂施會亦建議公營部門可以創造更多彈性工作崗位,如政府舉辦海濱夜市,可公開招聘部分非技術性職位,如清潔員、場地管理人員等,抑或是陪診、回收分類等工作。

(9)檢討中高齡就業計劃成效

另一方面,樂施會建議政府改善「中高齡就業計劃」,研究調整僱員留任津貼,僱主與僱員各可獲得3,000元資助,以提高計劃的吸引力。

更多研究調查相關文章

按此免費訂閱《香港財經時報》HKBT 新聞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