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報告2023香港工業總會(「工總」)就2023年《施政報告》向特區政府提交意見書,當中包括六大倡議及七大建議範疇重建香港優勢,注入經濟新動能,詳情如下。

善用「背靠祖國 聯通世界」獨有優勢

現時全球政治及經濟環境複雜多變,香港工業總會主席莊子雄表示,香港應善用「背靠祖國 聯通世界」的獨有優勢:「特區政府必須化被動為主動,提升香港在國際上的競爭力,以短、中期政策帶領香港及工商業界主動出擊扭轉形勢。工總已就《施政報告》提出六大重點倡議及七大建議範疇,期望政府能海納百川,並為推進本港經濟多元化鋪路。」

香港工業總會《施政報告2023》六大倡議

香港工業總會意見書內的六大倡議,重點如下:

  1. 鞏固「超級聯繫人」角色 積極拓展海外聯繫
  2. 籌建北都創新科技館 展示新工業願景 積極拓展海外聯繫
  3. 強化「灣區標準」 推銷香港品牌 建立區域檢測及認證中心
  4. 善用「一小時生活圈」 吸引全球人才 培養未來工業棟樑
  5. 制定工業人才藍圖 培育新生代投資未來
  6. 以結果為目標 革新審批資助思維

1. 鞏固「超級聯繫人」角色、積極拓展海外聯繫

香港仍具擔當內地與西方社會重要橋樑的角色。香港工業總會認為各駐歐及駐美經貿辦應該採取主動,增撥資源誠懇地向各國「說好香港故事」,而商會亦可肩負重任,先由相對不敏感的問題着手,以務實的經貿活動慢慢擴大溝通範疇。同時,為帶領港商開拓東盟、非洲及東歐國家市場,貿發局應以高頻率復辦經貿團,介紹本港商界認識當地營商環境。政府應在上述國家,尤其是最多港商投資的東盟地區,增設經貿辦,協助業界盡快開拓新市場,以適應市場的急促變化。

2. 籌建北都創新科技館、展示新工業願景、積極拓展海外聯繫

北部都會區是帶領香港未來工業發展的火車頭,但企業及公眾對整個規劃的認識有限。香港工業總會建議由創新科技及工業局籌建北都創新科技館,以活潑、生動的形式展示其產業分佈、新型工廠的運作等,讓相關產業提前布局、提高新一代對新工業的興趣、吸引全球優勢企業落戶、帶動本地中小企升級轉型等。

3. 強化「灣區標準」、推銷香港品牌、建立區域檢測及認證中心

在首輪110項「灣區標準」公布後,工總建議工業貿易處針對新一輪「灣區標準」的申請,向香港輸入內地較多的食品飲品、紡織及成衣製品、藥用及護理用品等業界多加宣傳並發出邀請,鼓勵他們向粵港澳大灣區標準化研究中心申請把其輸入內地產品類別加入新一輪「灣區標準」的草擬。此外,香港工業總會建議政府向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爭取本地檢測機構參與「灣區認證」,同時爭取融通「灣區標準」與內地關檢要求,簡化本地內銷食品及其他產品的通關流程,設立綠色通道,減少抽查次數及手續。

4. 善用「一小時生活圈」、吸引全球人才、培養未來工業棟樑

香港工業總會建議政府善用高鐡、港珠澳大橋等基建形成的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以全額或部分交通補貼的形式,或透過獲批專才計劃的僱主把月票發給員工,令各類專才在深圳或其他內地城市居住,減低他們的住屋成本。同時,工總建議由內地出入境部門統一發出「大灣區人才通行證」,持證人可享用與《港澳居民來往內地通行證》(回鄉證)一樣的通關便利,減少外藉人才的通關及等候時間。「一小時生活圈」也可推動更多香港青年參與「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為本地人才庫奠定基礎。

5. 制定工業人才藍圖、培育新生代投資未來

為重新培養本地人才、吸引年青一代投身先進工業,為新型工業化長遠發展奠定基礎,同時扭轉社會對工業的傳統觀感,香港工業總會建議政府制定「工業教育藍圖」,制定工業人才升學及職業生涯的策略規劃,明確勾劃出各種應用學科畢業生、工業技術人員、各種生產性服務業僱員在資歷架構中的位置,為香港的工業人才發展佈局。

6. 以結果為目標、革新審批資助思維

香港工業總會促請政府革新資助審批思維,簡化手續,以靈活手法把資助批給最有市場前景的項目。政府必須相信付出配對資金的企業的判斷,包括容許企業在提交資助申請後,可先開展項目並同步進行資助申請的審批,以讓企業可盡早發展關鍵技術,及設特快申請通道及制定較小額的標準項目,從而更有效審理資助計劃,助力香港創科及新型工業化發展。

除了以上六大倡議外,工總亦提出多項短、中、長期措施建議,涵蓋以下七大範疇:

短、中、長期措施建議

  • 推動經濟復常,減輕企業經濟壓力;
  • 促進創新科技及新型工業化;
  • 鞏固香港經濟獨特優勢;
  • 大灣區互聯互通;
  • 強化工業人才庫;
  • 促進工商界可持續發展;
  • 加速發展數字經濟。

更多施政報告2023最新相關內容

按此免費訂閱《香港財經時報》HKBT 新聞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