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攻略】企業中如果出現繁瑣程序、淤泥效應可因而出現,造成員工金錢或精神上的負擔。但《香港財經時報》整合5個情況,說明淤泥效應反而是好事。

職場攻略|淤泥效應可透過延緩發揮正面效益

生活中充滿種種申請、排隊、呈報程序,不只耗費精神、時間成本,還可能讓人放棄行動。美國法律學者Cass Sunstein認為,這些阻礙行動的因子讓人如同陷入淤泥中而動彈不得。說明「淤泥效應」雖然會造成負面影響,但有時都具存在的必要性,會獲得正向結果。

5個淤泥效應事例一覽

  1. 事前審查資料避免濫用資源
  2. 做決定前先冷靜,避免衝動而犯下錯誤
  3. 雙重驗證,確保隱私
  4. 用繁瑣程序衡量「意願」,測試申請者的企圖心
  5. 索取回饋,提升管理與營運效能

1. 事前審查資料避免濫用資源

每當要申請補助、所得稅減免或銀行貸款時,申請者都要遞交工作經歷、家庭背景、收入等相關資料。不僅如此,有時候臨櫃申請還可能會被問及鮮少公開的個人資訊,讓人感到困擾。不過,這些程序或事前準備,卻能避免資源被濫用。施加適當的審查流程,可確保有限資源是提供給最需要的人。

2. 做決定前先冷靜,避免衝動而犯下錯誤

大家都應該試過,在正式寄出email前,有些系統會跳出視窗:「你確定要寄出嗎?」提醒你再次檢查信件是否完整。又或者,在按下影音平台退訂鍵,通常下一秒就會出現「你確定要退訂月方案嗎?」的視窗。這些都是藉由增添行動阻力,促使你考慮再三的方法。然而,必要的淤泥可避免人們因一時衝動而作出後悔的決定。

3. 雙重驗證,確保隱私

信用卡核卡手續繁複,要先填寫信用卡申請書,再出示包含定存、活存、房產、薪轉帳戶等財力證明,銀行收到資料開始調查個人信用,這些步驟雖然很花時間、心力,但要求民眾提供個人化資訊,等於徵詢對方同意,能避免機構侵犯隱私。

4. 用繁瑣程序衡量「意願」,測試申請者的企圖心

試想像你要申請一家富有學術聲量的名校,事前先要完成一份刁鑽的申論題,你是否會打退堂鼓?或是申請一個理想職缺,需要客製化一份履歷,附帶50頁的作品集,你會否願意完成?以上種種任務,是淤泥效應的一種,透過某些標準衡量你的「意願」,幫助機構確認你是有足夠企圖接受這份工作。

5. 索取回饋,提升管理與營運效能

在一個企業組織內,會員可能被要求填寫問卷,提供企業使用者回饋與相關數據以用作個人化行銷。這些程序雖然是一種淤泥效應,但機構獲取資訊,有助強化管理及營運效能。

更多職場攻略相關文章

按此免費訂閱《香港財經時報》HKBT 新聞快訊

免責聲明:本網頁刊載的所有投資技巧及分析,僅供參考用途。讀者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要自行判斷及審慎處理,更要自行掌握市場最新變化。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網頁及相關作者與受訪者無關,本網頁概不負責。而本網頁所有專欄作者的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