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入門施羅德投資主題投資主管 David Docherty探究「去全球化」將如何影響施羅德投資看好的投資主題,包括智能製造、能源轉型和氣候變化,以及循環經濟。

投資入門|全球化正面臨一系列的挑戰

長達30年的全球化發展現正面臨一系列的挑戰:

  • 中美地緣政治局勢持續;
  • 新冠疫情導致的供應鏈中斷,迫使公司思考抗逆力是否比成本更重要;
  • 烏克蘭戰爭突顯天然氣等重要大宗商品過度依賴少數供應國而引發的風險。

各國目前以安全為首要政策考量

考慮到國防、能源供應、資訊安全或技術知識等方面,各國目前以安全為首要政策考量,導致「全球化」面臨的阻力持續增加,打破了一些在近幾十年以來建立的趨勢。施羅德投資相信這將會對企業行為的多方面產生連鎖影響。

美國通過《通脹削減法案》(Inflation Reduction Act),計劃將1.5 萬億美元資金投入潔淨能源領域,包括先進生產製造補貼。歐洲緊隨其後,推出《綠色協議工業計劃》(Green Deal Industrial Plan),將提供 3,900 億歐元資金,用於提升歐盟在太陽能及風能、熱泵及電池等策略性科技方面的製造實力。

增强歐美經濟的競爭力

這些計劃一方面是為了確保各國有足夠的關鍵科技,以推進數碼化發展和綠色能源轉型。另一方面是為了創造更多技術性工作崗位,增强美國及歐洲經濟的競爭力。

智能製造商亦處於人工智能 (AI) 及機器人創新浪潮的前端。運用機器人可降低從低勞動成本地區遷移至高勞動成本地區的成本。這對於面對勞動力短缺的地區更為重要。

中國正面臨著人口挑戰

中國與很多西方國家一樣,隨著勞動年齡人口減少,中國正面臨著人口挑戰。勞動力短缺往往會推高工資,這可能促使公司投資於實施自動化。

嵌入式人工智能 (embedde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及視覺系統等創新技術,加上物價通縮,令投資於自動化成為有史以來最具經濟吸引力的投資。生產機器人或傳感器等設備的智能製造商將成為此領域的贏家。

俄烏衝突展現能源安全的重要性

為控制全球暖化,全球必須從採用化石燃料改為採用綠色能源。然而,各國政府熱衷於投資於能源轉型技術,部分是為了確保供應鏈安全。參考烏克蘭戰爭對天然氣價格的影響,證明了依賴其他國家獲取能源確實存在風險。

若各國利用風能、太陽能、海浪能和生物質能等資源,或可實現能源自給自足。這某程度上促進了多國政府推出一系列針對可再生能源的刺激措施,例如上述的美國《通脹削減法案》或歐盟《綠色新政工業計劃》。

疫情導致的供應鏈中斷

雖然各國政府正發展可再生能源產能並吸引可再生能源企業進駐這些國家,但並不意味著只有在這些國家註冊和成立的企業才會受惠。不少環球營運商亦在能源鏈安全及投資的推動中受惠。

疫情導致的供應鏈中斷對能多間能源轉型領域的企業造成不利。物流相關挑戰和原材料成本上升,令企業盈利及估值受損。但相比起具長期結構性的可再生能源轉型,這些都屬短期性的影響。

循環經濟令各地貨品及材料保持在生產地使用

供應鏈轉向本地化亦體現了循環經濟的主題。

循環經濟指為消費者提供所需的商品,同時避免在過程當中產生廢棄原材料或造成污染。傳統的生產消費模式為「獲取、製造、棄置」— 收集有限的資源,並在短暫使用後被丟棄到堆填區裡。而循環經濟在產品和服務的設計過程中考慮到產品的效率、可重用性及可回收性。

產品及材料保持在生產地使用可減少對遠距離供應商的依賴,從而簡化供應鏈並減少能源消耗。

更多投資入門內容

按此免費訂閱《香港財經時報》HKBT 新聞快訊

免責聲明:本網頁刊載的所有投資技巧及分析,僅供參考用途。讀者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要自行判斷及審慎處理,更要自行掌握市場最新變化。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網頁及相關作者與受訪者無關,本網頁概不負責 。而本網頁所有專欄作者的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