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入門施羅德(Schroders)發表一篇名為「體制轉變:全球化的付帶好處即將結束」,當中指出,就算本輪經濟週期過去,結構性通脹壓力仍在發酵,並勢將改變各國央行面臨的局面。另提到新世界秩序帶來2類影響,一文詳細講解。

投資入門|各國央行未來將更難避免通脹超越目標水平

施羅德指出於過去20年間,各國央行努力將通脹推升至各自的目標水平,而自環球金融危機以來的「低通脹」時期,通縮憂慮一直主導著投資者對風險的考慮。

展望未來,各國央行要避免通脹超越目標水平將更為困難。

透過全球化提升生產力遭質疑

在新常態前便有聲音質疑透過全球化提升生產力。自70年代以來,成熟經濟體系因供應鏈的重大轉變而享受到生產成本下降及通脹下跌的好處。

現時,新興市場的貿易及科技已有進步,而可用性和基礎設施亦有所改善。這意味著製造商可以將更多複雜的生產轉移至勞動力更便宜的地區。雖然具競爭優勢的國家之間開展環球貿易並非甚麼新鮮事,但外判及(尤其是)離岸外判卻是一項重大轉變。

向低成本國家轉移助新興市場提升環球出口

向低成本國家轉移將有助不少新興市場提升環球出口份額。自中國於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中國在環球出口中所佔的份額日益增長,並趕上其他新興市場,做到真正融入具延展性的全球化供應鏈(或全球價值鏈)模式。

已發展經濟體提升可支配收入

雖然已發展經濟體系在全球化的過程中失去了不少工作崗位,但較低的產品價格有助提升可支配收入。物價下降的幅度可以從展示美國及英國核心商品通脹。

兩國物價均於通脹高企的80年代大幅下跌,並從90年代初開始出現核心商品價格通縮。在隨後的二十年,通脹顯然沒有發生。當然,這受惠於進口商品價格下跌,但亦受惠於全球化導致環球勞動力供應大幅增加,從而對工資產生影響。各國政府因此進行就業市場改革,增加了額外靈活性。

工會權力將慢慢喪失

成人培訓以及將福利與工作掛鈎等積極就業市場政策有助鼓勵非在職人士重返工作崗位。

在高通脹體制下發揮重要作用的工會慢慢喪失權力,導致集體談判所保障的工資結算份額大幅下降。

對各國央行的影響

對各國央行而言,通脹與經濟增長之間的平衡改善已在悄悄地影響他們。最初,政策制定者為宣佈戰勝過去十年來困擾經濟的高通脹體制而慶祝,但在不久後,他們很快便開始為通脹持續低於他們的目標而感到憂慮。他們最初透過將利率降至愈來愈低的水平應對,以致債券孳息率長期下降。

只有通過回顧,我們才知道決策者約於十年後才意識到發生了結構性突破。全球化除了帶來企業利潤及工作的好處,還更廣泛地創造了前所未有的動力。

英倫銀行前行長曾於2004年將過去10年描述為通脹非持續擴張的十年

於2004年的時候,英倫銀行前行長Mervyn King將過去10年描述為「……通脹非持續擴張(或『美好』)的十年;或一段經濟增長高於趨勢、失業率穩步下降及通脹保持穩定的時期。在美好的十年裡,經濟的起伏較以往任何時期都要小得多。」 

互聯網變革成為了這美好十年的助力,而我們認為,這種變革在 Mervyn King 的演講後仍在持續。

電子商貿面世等助改善經濟資源管理

電子商貿面世,加上效率和生產力提升,使經濟資源管理得到改善。這些變動洋溢著反通脹活力,確保通脹壓力受到有力控制,同時實現經濟活動增長及經濟擴張。

在國內外反通脹壓力下,大多數經濟體系的本地通脹及經濟增長的空間有所提升,使決策者能夠隨時間的推移進一步降低利率。

全球化好處已達頂峰、新世界秩序將帶來干擾和成本上漲

全球化的好處似乎已於新千禧年代初期達到頂峰,但近年來,新力量的出現阻礙了全球貿易的進程,甚至在某些情況下令進程逆轉,而隨之形成的新世界秩序更為全球化帶來挑戰。

這促使跨國企業將海外生產回流或轉移至較近的海外地點,並將投資轉向其他風險較低的「友好」國家。這被稱之為「友岸外判」。

新常態突顯供應鏈的脆弱性

地緣政治局勢升溫已持續一段時間。這些政治原因造成的限制迫使不少企業重新考慮甚至改變其營運計劃。

此外,新常態一方面突顯出供應鏈的脆弱性,同時亦反映出將過多生產集中在某些國家或地區的危險性。企業在風險規劃中將「不可抗力」因素納入考慮的可能性增加,並致力實現供應鏈多元化。按照經風險調整的基準,這合乎經濟原則。然而,轉移原產地、建立新工廠,甚至投資於基礎建設都將令成本和通脹上升。

政治風險重塑經濟的例子:歐洲及俄烏衝突

歐洲及俄烏衝突是政治風險重塑經濟及貿易格局的一個典型例子。俄羅斯的石油及天然氣滿足了歐洲絕大部份的能源需求。

自2022年初俄烏衝突爆發後不久,許多歐盟成員國開始自願停止進口俄羅斯能源。到2022年夏季末,他們已開始更明確地禁止來自俄羅斯的出口。雖然部份俄羅斯能源顯然仍能通過第三方國家進入歐洲,但歐洲正在提前規劃,並與其他合作夥伴簽署長期能源貿易協議。

印度及中國看似成受益者

俄羅斯已為其大部分能源資源另覓客戶,以避開受到制裁。印度及中國似乎是主要受益者。

最終,儘管在政治層面上更容易被接受,但新的能源來源(特別是以液化天然氣(LNG)形式進口的能源)要貴得多。未來幾年,企業和家庭住戶的能源成本都將維持更高水平。

歐洲加速向可再生能源轉型

為應對能源危機,歐洲政界人士正加速向可再生能源轉型。早在俄烏衝突爆發前,全球各國政府便已意識到需要在凈零排放方面取得更多進展,並已在商定各種氣候變化倡議方面取得明顯進程。

其中包括推出措施,藉以支持專門提供潔淨能源的企業增長及提高碳基能源成本,從而鼓勵轉型。這些趨勢只會加快。與此同時,企業亦正致力投入大量資源,以改變企業行為及淨化供應鏈。

脫碳及綠色通脹

脫碳是有望在未來幾年加快的另一結構性轉變。儘管生產可再生能源的成本正大幅下跌,但替代碳基能源的成本將令能源通脹於未來上升,繼而令製造商品、運輸、住屋能源及更多領域的成本上漲,進一步加劇通脹壓力。

這不僅會產生投資相關成本,亦會令為鼓勵轉型而實施的監管成本增加。

更多投資入門相關內容文章

按此訂閱《香港財經時報》HKBT 新聞快訊

免責聲明:本網頁刊載的所有投資技巧及分析,僅供參考用途。讀者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要自行判斷及審慎處理,更要自行掌握市場最新變化。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網頁及相關作者與受訪者無關,本網頁概不負責 。而本網頁所有專欄作者的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