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調查】日本服裝零售商UNIQLO香港理工大學時裝及紡織學院聯合發布第二年度《港澳消費者可持續時尚認知調查》的研究調查結果,發現在過去6個月只有少於6成港人購買可持續時裝,即睇不購買可持續時尚產品的3個考慮!

研究調查|港澳消費者可持續時尚認知調查

第二年度《港澳消費者可持續時尚認知調查》由香港理工大學時裝及紡織學院設計,於2023年4月下旬至6月上旬期間向1,500名涵蓋不同年齡層和職業的消費者進行訪問,評估港澳消費者對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的認知、可持續產品的購買意向與行為,從而審視港澳消費者的消費模式。

高收入消費者更關注可持續消費

研究調查結果顯示,港澳消費者對SDGs認知為71%,較去年上升15%,反映過去一年社會及企業對SDGs的普及教育見效。當中月入達港元28,800或以上較高的消費者對SDGs的認知亦較其他受訪者高。

港澳消費者的重視程度有所提升

在17項SDGs當中,今年港澳消費者對「可持續消費和生產模式」的重視程度有所提升,重要程度由去年的第10位提升至今年的第5位,而去年港澳消費者較重視的「消除貧困」程度則相對下降。

環境因素非常重要

除此之外,研究調查亦發現6至7成消費者重視企業的可持續發展,當中消費者認為最重要的首4位均為環境因素,包括:

  1. 處理生產過程中的污染
  2. 使用環保
  3. 可回收之原材料等

顯示消費者在後疫情時代將注意由全球收入和福祉轉移至企業生產過程對環境的影響,反映消費者在生活復常後更關注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議題,例如居住環境的污染程度、生產過程中製造的浪費等。

少於6成港人購買可持續時裝

不過,研究調查同時發現港澳消費者對購買可持續時尚產品態度普遍不積極,結果指出有超過6成消費者表示願意購買並向他人推薦可持續時尚產品,卻只有不足6成消費者於過去六個月曾購買可持續時尚產品、約4分1消費者過去一年未曾購買可持續時尚產品。

意向與實際行為存在差異

所以,即使消費者抱持購買意向,但實際行為卻與意向形成差異,研究結果顯示67%消費者在過往一年只有購買三件或以下可持續時尚產品,反映港澳消費者在實踐可持續時尚產品消費行為上仍有待改善。

資訊接收與購買傾向成正比 

調查分析到消費者購買意向與行為的差異實際上與可持續資訊傳遞的程度相關,發現消費者最重視的可持續時尚產品資訊來源為:

  1. 產品環保包裝:70%
  2. 店鋪陳設:57%

產品為重要因素

研究結果認為當消費者通過這些渠道接收越多可持續資訊,消費者的購買意向會與其購買行為更為一致。而在產品、推廣、地點及價格四種可持續行銷因素中,逾三分二消費者認為產品最重要或非常重要,價格排最後,此結果亦與訪問消費者不會考慮購買可持續時尚產品的原因為何一致。

3個考慮不購買可持續時尚產品

消費者不會考慮購買可持續時尚產品的3個原因為:

  1. 產品質感:34%
  2. 產品無法符合對耐用性的期望:33%
  3. 產品用料:29%

以上調查結果顯示價格並非消費者最重視的因素。此結果除與去年消費者願意支付溢價購買環保產品保持一致,亦與普羅大眾對可持續產品的一般謬誤吻合,普遍消費者或會認為可持續時尚產品外形和設計相對遜色,預期產品質感未必能符合期望。

建議(1)品牌應致力提升可持續產品的質素

負責統籌此項調查的香港理工大學時裝及紡織學院可持續時裝及創新碩士課程副主任范迪博士表示,消費者對可持續產品有購買傾向卻無實際購買,或因消費者認爲可持續產品未能滿足其對設計和性能的要求。品牌應致力提升可持續產品的質素以滿足消費者需求,同時應在制定可持續產品、推廣和銷售渠道策略時關注可持續資訊的傳遞,以有效吸引消費者選擇可持續產品。

信任的資訊來源

研究結果顯示消費者最為信任的可持續產品資訊來源分別為:

  1. 大學等學術研究機構:30%
  2. 政府機構:29%
  3. 環保團體:26%

只有約只有一成消費者相信企業發布的推廣資訊。

建議(2)業界需加強可持續資訊的長遠教育

研究結果同時指出,不足5成消費者會留意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報告,更有近2成消費者表示不會留意產品標籤上之可持續資訊。建議業界應加強可持續資訊的長遠教育,透過更多元化的渠道與消費者溝通,同時保持資訊透明度,在不同平台分享品牌在環保與企業社會責任上的措施及成果,定期審視傳達資訊的成效。

建議(3)品牌應持續發布有關資訊

香港理工大學時裝及紡織學院助理教授林敏諾博士建議品牌應持續發布有關資訊,通過不同渠道培養消費者在日常消費中留意產品可持續標籤,以及關注品牌可持續報告的良好習慣,建立溝通橋樑以提高大眾對環境問題的認知。

更多研究調查相關內容文章

按此免費訂閱《香港財經時報》HKBT 新聞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