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根據世衛報告,新冠疫情促使全球焦慮抑鬱症病發率增加25%。香港大學針對港人精神情緒進行調查,逾七成受訪者因為社會事件及疫情,出現創傷後壓力症。近日香港發生連串涉及精神病患的不幸事件,敲響全城警號。

健康生活|提升巿民對精神健康關注

為提升巿民對精神健康的關注及認識,香港唯一透過攝影推廣精神健康的非牟利團體「心影薈」,於6月18日至21日在中環街市舉行一連四天的《疫情 亦晴》新書發布會暨攝影展。書中以捕捉疫下香港的攝影佳作為經,十個真實故事為緯,讓巿民回顧(revisit)和重整(reprocess)疫下情緒。「心影薈」盼以攝影和故事,發揮自我療癒的作用。

十個「護心錦囊」+情緒輔導機構的資料及聯絡

由精神科專科醫生、心理學家、資深社工撰寫的十個「護心錦囊」,加上全港情緒輔導機構的資料及聯絡方法,令此書成為家庭必備的精神健康資訊站,鼓勵市民正視情緒問題。

重量級人物寫推薦序

該書獲不少重量級人物寫推薦序,包括行政長官李家超、行政會議成員高永文醫生、前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教授、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院長陳家亮教授、香港大學包玉星基金精神醫學講座教授陳友凱教授;著名傳媒人鄭丹瑞、劉倩怡、鄭萃雯及常霖法師。

陳肇始:政策被誤解會不開心

陳肇始教授是三年抗疫的領軍人物之一,她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壓力之大可想而知,她指在新冠病毒蔓延開始的一千個日與夜,「有烏雲、有陰霾,陽光卻從未離開過」。有一段不短的日子,她和同事三更半夜才收到統計資料,經常捱更抵夜作出分析和對策,每天只睡五小時;有時政策也會被誤解,會不開心。

有困難就要迎難而上

不過,陳教授認為鑽牛角尖幫助不大,不應將問題個人化:「疫情來了就來了,這不是我的問題,有困難就要迎難而上。服務市民,it brings you joy,人工我當是bonus!」

強調要從中學習

三年疫情,陳教授認為有很多震撼的畫面:「例如駿洋邨、竹篙灣、方艙醫院,規模之大和動員之快,是史無前例,值得『立此存照』。」不過回顧過去的同時,她強調要從中學習,展望將來:「例如政策被誤解,要了解原因,如何預防,向前看。」她卸下局長職位後,重返港大,繼續醫療政策的研究工作,延續使命。

基層醫療理應促進精神健康

例如推廣全港地區康健中心,提升長者電子健康素養等。她認為基層醫療理應促進精神健康,推行可分三個層次:「第一層就是照顧健康人士的精神需要,令健康的人更健康;第二層是服務高危病人,早發現,早治療;第三層則是針對已病發人士,讓社區跟進治療。」例如新書《疫情 亦晴》和攝影展,就是透過攝影分享小確幸,「有如暗淡疫境中的一道光,可療癒心靈,更可拉近心與心的距離。」

心靈上的「長新冠」後遺症

麥永接醫生指出,無論市民在疫情中有沒有病倒,很多人都因為自身或家人生命受到威脅、社交限制、學習/工作或經濟等困難,心靈受到不同程度的創傷,出現心靈上的「長新冠」後遺症,由於看不見,容易被忽視,埋下情緒病的伏線。《疫情 亦晴》內的真實故事加上護心錦囊,就像一服心靈疫苗,助人「抗逆」「自療」。攝影則是唾手可得的藝術媒介,勝過千言萬語的相片,有助港人回顧(revisit)和重整(reprocess)疫下情緒,從而解開心結,踏上復常之路。

展覽詳情

  • 日期:2023年6月18日至21日(星期日至三)
  • 時間:上午10時至下午10時
  • 地點:中環皇后大道中93號中環街市地下互動牆
  • 費用:免費入場

更多醫療保健及健康生活內容

按此免費訂閱《香港財經時報》HKBT 新聞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