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調查香港婦聯於昨日公布最新的「港人生育意願2023」問卷調查結果,揭示港人生育意願跌至有紀錄以來新低,亦公布影響港人生育的因素及建議對策。《香港財經時報》整合調查結果及可能建議方法。

研究調查|第九年舉行「港人生育意願問卷調查2023」

香港婦聯自2014年起進行「『港人生育意願』問卷調查」,至今已是第9年舉行。而調查目的則旨在了解港人是否願意生兒育女、照顧下一代遇到的困難,以及政府的支援是否足夠等。調查於2023年2月2日至15日,分別以實體問卷(479份)及網上問卷(697份)訪問1176名18歲以上的香港居民。

研究調查|僅24%港人願意生育 創多年新低

香港婦聯執委、社會政策研究委員會委員賴嘉汶表示,調查結果顯示有76%的受訪者表示不願生小朋友,僅有24%表示願意生兒育女。去年被訪者生育意願已創新低,跌至31%,惟今年的情況更為嚴峻。研究團隊提到,去年的出生人數只有3.25萬,是過去30年有紀錄以來新低,而且他們預料今年的出生人數亦有機會再破低位。

研究調查|社會外在因素令港人生育意願減少

賴嘉汶提到,過去兩年港人生育意願大幅下降是有跡可尋。由於受疫情影響,經濟活動嚴重受挫,而且樓價持續高企,以致港人的經濟負擔增加。另外,香港普遍觀念仍然認為照顧家庭是女性的責任,已婚女性既要兼顧工作,工餘時間也要承擔更多家務。若再加上生兒育女,壓力的確難以想像。在經濟壓力和照顧壓力的雙重影響下,絕對明白生育意願減少的理由。

研究調查|6大原因令港人不願生育

是次調查發現有6個原因令港人的生育意願減少,見下表:

原因 十分同意比率
1. 房屋短缺問題嚴重 62%受訪者十分同意
2. 育兒經濟壓力大 59.50%受訪者十分同意
3. 工作繁忙 47.7%受訪者十分同意
4. 現代人渴望自由 31%受訪者十分同意
5. 社區缺乏育兒資源 25%受訪者十分同意
6. 新冠肺炎疫情嚴重 25%受訪者十分同意

研究調查|港府未有計劃強大誘因吸引港人生育

報告提到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上月公佈的財政預算案中增加薪俸稅及個人入息課稅下的子女基本免稅額及每名子女於出生課稅年度的額外免稅額,由現時的120,000元增至130,000元,但婦聯認為,僅1萬元增幅作用不大。

研究調查|新加坡育兒政策相對完善

報告以新加坡的育兒政策作例子,說明香港政府在改善生育政策有進步空間。新加坡同樣於2月公佈財政預算案,其政策包括:

  • 自2023年2月14日起出生的新加坡籍孩童,無論是第幾胎,家長可獲得額外3000坡元(約1.8萬港元)的嬰兒花紅現金
  • 同日起,新加坡父母只要為孩子開設「兒童培育戶口」,可獲得由原來的3000坡元(約1.7萬港元)增至5000坡元(約3萬港元)的「起步津貼」
  • 家長存入孩子兒童培育戶口的款項,可獲政府一元對一元的配對填補。第一個和第二個孩子的兒童培育戶口配對填補頂限,將調高1000坡元(約5,900港元)。

研究調查|政府對育有子女家庭的支援不足

調查報告顯示,有71%受訪者表示政府對育有子女家庭的支援不足;22%受訪者表示不清楚/無意見;7%受訪者則認為足夠。婦聯促請當局盡快完善優化「鄰里支援幼兒照顧計劃」,增加計劃下的專業及支援人員人數,以加強社區保姆的訓練,改善服務質素。此外,亦需訂立長遠的機制,按社會物價升幅,適切調整社區保姆的服務獎勵金。「社區保姆」是重要的社會資本,有助填補服務需求空缺,解決未來對幼兒照顧的問題。

研究調查|希望政府提供誘因鼓勵港人生育

研究中亦有問到受訪者對不同育兒政策或誘因的看法,超過6成(67%)受訪者認為「政府提供購買房屋津貼」最能增加市民的生育意願;其次為64.2%受訪者認為「育嬰津貼/兒童學習津貼」可有助市民提升意願。隨後為(50%)的「實施家庭友善政策」,包括五天工作周(每週工作五天及休假兩天)、彈性工作時間、僱主託兒服務等,有助在職人士,特別是育有子女的家庭成員,在工作與生活取得平衡,長遠有利本港生育率。

研究調查|婦聯提出8項建議望增加港人生育意願

香港婦聯副主席、社會政策研究委員會召集人歐陽寶珍針對以上調查結果,提出以下8點建議,期望可藉此提高港人生育意願:

  1. 促請政府重視「少子化」的問題,並提供有利的生育措施
  2. 政府應增設每名新生子女津貼2萬港元,及成立家長與政府1:1配對的子女成長基金,上限為20萬港元
  3. 促請政府帶頭全面落實家庭友善政策,創建工作與生活平衡環境
  4. 繼續完善幼兒照顧服務,優化「鄰里支援幼兒照顧計劃」
  5. 增建公營房屋(公屋、居屋),為育有子女的家庭優先輪候公屋或居屋
  6. 當局應落實標準工時相關政策
  7. 加快互助幼兒中心轉型的步伐,支援多元化幼兒照顧服務發展
  8. 政府盡快增加資助幼兒中心等服務名額,並加推至每年循序漸進增加提供的名額

更多研究調查/親子熱話相關文章

【按此訂閱《香港財經時報》HKBT 新聞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