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入門共享經濟(Sharing Economy)已成為當今不可忽視的營商趨勢。現時已經推出市場的共享產品滿目琳瑯,涵蓋範圍有住宿(Airbnb)飲食(Foodpanda)交通(Uber)等,有些更是正在顛覆傳統經濟的趨勢。

投資入門|捲起旋風式的共享經濟熱潮

共享經濟可以提高資源的使用率,降低交易成本,服務亦變得更多元化,達致互惠互利。在經過三年新冠疫情的經驗,陪隨科技的進步,世界各地捲起旋風式的共享經濟熱潮。反思共享經濟能否為房地產業注入新氣象,進而成為推動房地產業的新創力量?

投資入門|共享生活空間

住屋問題仍然是許多國家困擾的事情。對於許多都市人來說,住在狹窄、負擔不起的公寓裡仍然是一個乏味的現實。言而,共享經濟在商業地產行業並不是新生事物,最早的共享工作空間出現在2000年代初期。在韓國,有人跳出框框思考,除了共享工作空間外,我們是否可以考慮共享我們的生活空間以提供另類的住房選擇?

投資入門|首爾買房不飲不食也最少要13.5年

根據韓國官方國家統計機構(KOSTAT)的數據,個人家庭佔韓國房屋總數的29.8%。據估計,到2037年,韓國有將近35.7%的家庭屬一人家庭,反映傳統大型單位的需求有下降的趨勢。此外,在數據中提到,在2019年20至34歲的年齡層中,租金支出佔工資比為 20%。 青少年在沒有花費任何工資情况下,在首爾買房大概要花13.5至21.3年。到2020年,該預測年份更是延長到16.7至24.2年。這是因為韓國房價的上漲速度已經超過了收入的增長水平

投資入門|韓國Officetel

早在80年代,韓國已經發展出一種名為Officetel的獨特住房類型。Officetel是以辦公室(Office)和酒店(Hotel)的英語名稱混合體,換句話說就是結合住宅和商業單元的多功能建築物,為住客提供工作設施並附帶基本生活設施。直至近年,韓國有人以Officetel作為藍本並與共享經濟的概念結合,發展出一種嶄新的居住理念和趨勢,提倡共享生活空間並提供靈活和以人為本的住房選擇。

投資入門|吸引年輕的專業人士

共享生活空間的居住理念正在韓國升溫。例如位於江南區的The Treehouse,由近幾年推出自己的共享生活品牌的韓國建築商之一的Kolon所建造。該項目由72間設施齊全並風格各異的工作室組成。當中不乏一些獨特的功能,包括共享工作空間、公共屋頂露台、公共廚房、公共電影院和公共寵物公園。以提供齊全及豪華設施的公寓作賣點,吸引年輕的專業人士。 

投資入門|韓國共享生活空間發展前景?

在2020年,韓國房地產投資公司IGIS Asset Management與韓國房地產開發公司Mangrove創建了一個2,500億韓元有關共享生活空間的盲池投資基金。除此之外,香港房地產私募股權公司基匯資本(Gaw Capital Partners)正部署一個房地產基金並計劃在首爾投資Officetel Towers。該項目位於首爾中央商務區,是一棟集辦公、Officetel和零售於一體的雙塔建築。該物業總建築面積為91,461平方米,地下7層為零售及停車場。

投資入門|港青年月儲1.3萬最少10.8年有首期

反觀香港,與韓國有類同的住屋問題,樓價高企令青年人要「上車」同樣難。根據《香港01》聯同公屋聯會在2018年發布「香港樓奴指數調查」結果顯示,未計其他儲蓄,為了首期,假定樓價平穩為前提,平均每月要儲逾1.3萬港元並要儲蓄不少於10.8年才能達成首期目標,再觀看這5年的樓市發展,所需的儲蓄年期的升幅相信也是不言而喻。

投資入門|香港的發展潛力?

共同生活空間的概念在香港地少人多的情況下應運而生。市建局在中環士丹頓街展開招標,目標希望在該物業重新佈局,改劃成38個不同大小的單人或雙人「共居」單位。每層設有共用廁所、浴室和廚房,讓該層單位的居民使用。

或許,「共居」的概念在樓價高企的香港,可以為青年人提供多一個住屋選擇。

投資入門|還得看該地方的文化屬性

並可以為發展商帶來商機,令共享經濟在房地產市場中帶來新機遇,藉此提高土地資源的使用率,降低營運成本。同時令服務變得更多元化,達致雙贏。但共居項目畢竟涉及個人生活空間,與共享辦公室不一樣,要發展起來,另外還得看該地方的文化屬性

更多投資入門/華語產經專欄文章

按此免費訂閱《香港財經時報》HKBT 新聞快訊】 

作者簡介:盧銘恩是華坊咨詢評估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及Asia PropTech創辦人。產業測量師出身,致力將創新科技帶進房地產業界。香港中文大學商學院客座助理教授及香港大學SPACE中國商業學院客席講師,曾獲皇家特許測量師學會(RICS)頒發之傑出成就青年獎,在多達20個國家超過50場房地產會議中擔任講者,主理亞太區多宗房地產投融及資本市場上市項目。

免責聲明:本網頁刊載的所有投資技巧及分析,僅供參考用途。讀者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要自行判斷及審慎處理,更要自行掌握市場最新變化。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網頁及相關作者與受訪者無關,本網頁概不負責 。而本網頁所有專欄作者的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