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方法】到底退休要儲多少錢才足夠?有調查指,受訪者平均要470萬元才能安心退休。同時愈早計劃,回報將會愈高,30歲才計劃經已算遲,即學理財方法中的4%法則提早部署!
職場研究:打工仔快樂指數僅4.5分!41%人收工仍需應電郵!工時低於39小時最快樂
調查:退休平均要470萬元
打工仔努力工作,都是希望退休時可以足夠的儲蓄保障生活。香港滙豐銀行在2020年的一項調查顯示,雖然有四分之一受訪者希望在55歲前退休,但只有五成受訪者清楚自己需要多少錢來實現退休計劃。
調查又發現,受訪者認為自己平均需要大約470萬港元資產才可以安心退休。而在所有受訪者中,更只有36%人有信心預備好足夠的退休儲備。
理財方法|Netflix、Disney+... 調查:90%消費者低估訂閱開支|學識審視訂閱情況 慳得一蚊得一蚊
退休基本生活要7,345元
由於退休預算因人而異,匯豐制定了「滙豐退休策劃指標」,希望為「退休後在港生活的實際所需資金是多少?」等問題提供一個客觀的答案和分析。
根據該行3月的最新報告,若你居住於公共房屋,年齡介乎65至79歲,希望維持基本生活,每月就需要以下預算:
- 單身人士:7,345元
- 二人家庭:12,445元
理財方法|由電競冠軍到日本散戶之神!「CIS」不做長線投資!靠5大獲利守則賺230億日圓身家
遲10年儲蓄或需多儲30%
以上預算只能維持基本生活需要,如果你希望退休生活過得多滋多彩,甚至想遊歷世界的話,退休預算便會大幅增加至逾4萬元以上。
為了儲到目標退休金,越早開始儲蓄,儲蓄的成本就越低。舉例你現年30歲,想在65歲退休。假設每年投資回報為5%,平均每年通脹為3%,如果在40歲才開始儲蓄,由於您少了10年的投資回報,要存的儲蓄額便要比在30歲開始存的金額高約30%。
愈早計劃退休愈好
換言之,由於遲起步會令投資年期縮短,減低整體投資回報,所以理財方法是退休的儲蓄越遲開始,就會越困難。又或者作一個簡單的計算:
假設你現年25歲,想在65歲退休,但打算30歲才開始每月投資1,000元。假設每年投資回報為5%的話,投資35年後,您大概可以累積港幣110萬元,但如果您在25歲就開始每月投資同樣金額,在退休時就能夠滾存大約150萬元,比原來的儲備足足多近40萬元。
因此未雨綢繆才是最好的選擇。
理財方法|退休簡易法則
又或者可以參考以下理財方法資料:
富達投資曾就退休儲蓄法則理出4個常見的退休問題和相關的簡易法則:
- 退休生活所需開支要多少?
理財方法|能持續提供退休前入息48%為目標
對大部份在職人士而言,首部份的儲蓄一般先來自參與由其僱主提供的退休計劃,如公積金計劃或強積金計劃,其餘則來自個人儲蓄。簡單而言,富達認為,儲蓄金額最少應達到能持續為您提供退休前入息的48%以維持您退休前的生活水平。
- 需要為退休累積多少儲蓄?
退休儲蓄可以根據年齡而定的儲蓄進度計:30歲時應以目前每年收入的2倍為儲蓄目標;40歲時增至5倍;50歲時增至8倍;60歲時增至11倍;最後於65歲時增至12倍。
理財方法|實際每年要儲多少?
- 實際每年要儲多少?
如果想確保退休後能維持生活方式,建議在職期間每年最少儲蓄稅前收入的20%,根據富達的的研究計算,假設開始供款年齡為25歲、退休年齡為65歲,這是大部份人士需要作出的供款,才可支持相當於退休前每年入息48%的每年入息替代率(假設沒有界定利益退休收入或其他終身收入來源)直至94歲。
- 怎樣令退休儲蓄更耐用?
富達建議將提取比率限制於最初退休儲蓄的4.1%,然後再按通脹逐步上調。
理財方法|4%法則
此外,針對退休計劃,早有學者提出一個簡單的理財方法運算法則—「4%法則」,幫助退休人士,簡單計算自己所需的退休金:
「4%法則」認為退休後,每年可支出的金額是總資產金額的4%,亦即是指:
- 每年開支除4%(等同每年花費的25倍)=退休至少該存到的金額。
舉例說明,假設你每月開支為10,000元,一年開支為120,000元,把數據套用到公式中,即120,000元除4%,也就是要300萬元才夠退休。
理財方法|網上退休計算機
事實上網上有不少「退休計算機」等工具幫助你計算退休預算,投委會退休計算機就是其中一個選擇。
據投委會健議,在退休前應想清楚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到底你是希望享有與退休前大致相同的生活質素,還是願意接受較簡樸的生活。
另外,隨著年事漸長,醫療開支亦會相應增加。因此在計算退休費用時,應預留醫療開支。
理財方法|儲蓄計劃按需要計算
如果對生活開支沒有頭緒,也可以按照以下類別對你的儲蓄計劃進行計算:
- 膳食
- 交通
- 家居 (例如:租金/樓宇按揭供款(如有) 、管理費、水電煤、流動電話服務、上網、家務助理、寵物/獸醫、家居保養/裝修等)
- 購物 (例如:衣履、日常用品等)
- 健康美容(例如:醫療服務、個人護理、藥物等)
免責聲明:本網頁刊載的所有投資技巧及分析,僅供參考用途。讀者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要自行判斷及審慎處理,更要自行掌握市場最新變化。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網頁及相關作者與受訪者無關,本網頁概不負責 。而本網頁所有專欄作者的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