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分析】來到11月尾,港股市場又再蒙上陰影,南非發現的新冠肺炎新變種病毒株B.1.1.529,在香港爆出亞洲首宗感染個案,加上內地再傳針對科網監管的利淡消息,包括滴滴出行被要求從美國退市、國企限制員工使用微信,以及支付寶和微信支付個人收款碼禁止商用等,拖累港股上週五(26日)急瀉659點或2.67%,恒生指數收市險守24,000點關,報24,080點;國企指數跌233點或2.65%,收報8,576點;恒生科技指數跌幅更達206點或3.2%,報6,151點。

用保歷加通道衡量「股價波幅」?你真的懂「股價低波幅」是甚麼嗎?|聶Sir學堂

電動車後起之秀Rivian能否威脅Tesla?真正考驗在於毛利率|創富導航

港股分析|恒指難脫穿底命運

總計截至週五,港股三大指數在11月份亦全部下挫,當中以恒指最傷,累積跌1,296點或5.1%、國指跌385點或4.3%、科指則跌223點或3.5%。

現時看來,除非恒指能在最後兩個交易日奇迹大反彈,否則11月以下跌報收應無懸念,反而投資者最關注的,是10月初創出的今年低位23,681點能否守得住,因為一旦跌穿,下一個支持恐怕就要去到23,000點水平。

港股分析|11月29日三大指數開市價

  • 恒生指數:開市報 23,910 點
  • 恒生中國企業指數:開市報 8,558 點
  • 恒生科技指數:開市報 6,098 點

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急挫905點

外圍方面,週五美股大跌,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急挫905點或2.5%,創出今年以來最大單日跌幅,紐約期油急瀉13%,資金流入避險資產,美國10年期債息下跌15.9個基點,低見1.482厘,創去年3月後最大跌幅。

12月份恒指往績乏明顯傾向

在內憂外患夾擊下,可以預期,即將來到的12月份,起碼在12月上旬,港股市況都會是偏淡居多;而且就往績數據而論,12月份的港股亦沒有太大優勢。

翻查自2001年以來,過去10年恒指表現,錄得5升5跌,不過平均變幅屬正數,升了0.79%;其中表現最佳的是2019年,錄得7%的升幅,而最差是2016年,跌了3.46%。

若將時間擴至過去20年,則恒指共錄得12升8跌,上升比率提升為60%,但平均變幅則降低至0.53%,其中最大升幅仍是2019年的7%,而最大跌幅則是2002年的7.43%。

港股分析|金融分類指數表現突出

雖然比較恒指歷年12月份表現,未有太大的指標作用,不過如果以恒生四大分類指數作比較,則可以發現當中有一個分類,在12月份的表現是明顯較佳,具有一定參考價值。

按過去10年地產、公用、金融和工商四個分類指數計算,12月表現最差的是公用類,錄得6跌4升,平均變幅是負0.68%;其次是錄得5升5跌的工商類,平均變幅是0.26%。

至於餘下的地產和金融類,均同樣是錄得6升4跌,不過地產類平均變幅只有0.47%,而金融類平均變幅則高達1.43%,表現明顯拋離其餘分類指數。

聖誕鐘買滙豐舊夢重溫

說到金融股,本地股民首先想到的,可能仍然是滙豐控股(0005.HK),畢竟「聖誕鐘買滙豐」的傳統智慧實在是深入民心,雖說近年獅王已不復當年勇,不過從金融分類指數在12月份的優異往績,傳統股民智慧實在是有其客觀理據存在,不能輕而視之。

事實上,由於每年年底公司結算,資金周轉往往比較困難,銀行也多數會在第三、第四季增加借貸及融資生意,所以下半年業績多數比上半年好,從而有利銀行股股價。

至於今年的情況,美國聯邦儲備局已落實開始縮減買債規模,即使新冠變種病毒出現,相信亦不會影響全球央行的「收水」步伐,在預期未來利率環境向上的趨勢下,將有利銀行股息差收入表現。

匯豐第三季度業績勝預期

而滙控本身早前公布的第三季度業績勝預期,列賬基準除稅前利潤54.03億美元,按年升75.76%;首三季列賬基準除稅前利潤162.42億美元,按年更大升1.2倍,主要由預期信貸損失及其他信貸減值準備撥回,以及應佔聯營公司利潤上升所帶動,集團並宣布恢復股份回購計劃,額度20億美元。

加息回撥因素成支持

雖然滙控第三季度業績並無派發季度股息,但管理層表示將於明年2月公布2021年業績之時或之前,審視是否恢復派付季度股息,並將2022年起派付比率設定在40%至55%之間,均為股價的利好支持。

展望第四季,在息口以及回撥因素下,滙控業績相信仍可有理想表現,大行亦普遍看好其前景,摩根大通日前就發報告指,雖然英倫銀行11月初意外不加息,拖累滙控股價下跌,但該行預料英倫銀行12月仍會加息,並預計至明年底將加息共65點子,對32%收入來自英國業務的滙控來說,英國每加息25點子,料將推動滙控稅前盈利3%。

摩通又指,滙控於本港財富管理業務領先,相信中港通關後將較同業受惠更多,加上回購計劃支持估值,故視之為大中華區銀行股首選,維持滙控「增持」評級,目標價57元。

中銀香港利潤見改善

本地銀行方面,可以留意中銀香港(2388.HK)。受去年環球央行降息拖低市場利率影響,中銀香港第三季的提取減值準備前的經營溢利按年下跌17.66%至83.72億元,期內提取減值準備前之淨經營收入按年減少11.53%至125.57億元;不過若按季計算,經營溢利和淨經營收入則已分別回升7.2%和7.99%。

總計首三季,減值前經營溢利按年減少17.5%至258.4億元,減值前淨經營收入按年減12.4%至376.07億元。首三季中銀淨息差按年下跌0.28厘至1.1厘,計入外匯掉期合約的資金收入或成本後的淨利息收入按年下跌11.9%至246.85億元,單計第三季則按季上升4.7%至84.31億元,淨息差基本平穩。

淨息差對加息敏感度高

滙豐研究報告指出,中銀香港第三季撥備前利潤顯著改善,淨利息收益率或觸底反彈。期內淨利息收入推動收入增長,資產質量溫和改善。長期而言,該行相信中銀香港是行業中對於美國聯儲局加息、邊境重新開放、以及人民幣在香港的使用率上升的最大受惠者之一,分別上調對其2021至2023財年的盈利預測0.8、0.8及3.4%,維持「買入」評級,目標價由27.8元上調至28.8元。

高盛調高中銀目標價至34.9元

高盛報告則指,由於美國通脹數據高出預期,該行將美聯儲加息時間表預測提前至明年的7月22,而參考上個加息週期,大型香港本地銀行的淨息差(NIM)貝塔係數對銀行同業拆息(HIBOR)約為0.2倍,即HIBOR每上升100個基點,淨息差即提升約20個基點。考慮到淨息差敏感度的影響,高盛將香港銀行2021至2023年每股盈利預測由下調2%調整為上升3%,目標價上調約3%至8%,其中給予中銀香港「買入」評級,目標價由32.4元上調至34.9元。

友邦新業務價值返疫前水平

加息除了銀行股受惠,對保險股同樣有利,友邦保險(1299.HK)早前公布截至今年9月底止九個月,按固定匯率基準,新業務價值上升15%至25.49億美元,新業務價值利潤率上升5.1個百分點至58.9%;年化新保費增加6%至43.09億美元,總加權保費收入增加3%至274.63億美元。

單計今年第三季度,新業務價值7.35億美元,按年上升2%,新業務價值利潤率58.5%,上升6.6個百分點;年化新保費則下跌10%至12.49億美元,總加權保費收入增加1%至89.52億美元。

通關利好因素成疑

集團並表示,因香港持續實施的旅遊限制,嚴重局限來自內地訪港旅客的銷售;若撇除香港,集團的新業務價值實則已超出2019年首九個月疫情大流行前的水平。

當然,說到友邦,市場之前最憧憬的還是通關因素,原本有望在12月初落實,但如今隨著變種病毒出現,令相關利好又產生變數。

15億美元加碼轉型獲看好

不過,或者集團方面亦看到,以往靠內地客南下購買保險產品從而推動業務增長的模式,未來或已難再繼續,所以亦積極尋求出路,上星期友邦就剛舉行了投資者簡介會,宣布未來三年擬加碼投資最多15億美元在「科技、數據及分析」(Technology, Data and Analytics,簡稱TDA)轉型策略上。

友邦的新策略獲大行看好,高盛報告指,TDA策略已開始成為友邦新業務增長的主要動力,估計今年首九個月在中國區就貢獻約11%的年化新保費(APE),維持對友邦「買入」評級及目標價110元。

滙證則表示,隨着TDA策略提升友邦的增長、生產力及效益方面的優勢,應該足以支持友邦的新業務價值、現金及盈利增長;預期友邦今年全年的新業務價值增長21%,明年則升至24%;維持對友邦的「持有」評級及目標價96元。

過去20年恒指12月份表現

年份

變幅

2020

3.38%

2019

7.00%

2018

-2.49%

2017

2.54%

2016

-3.46%

2015

-0.37%

2014

-1.59%

2013

-2.41%

2012

2.84%

2011

2.47%

2010

0.12%

2009

0.23%

2008

3.59%

2007

-2.90%

2006

5.30%

2005

-0.41%

2004

1.21%

2003

2.10%

2002

-7.43%

2001

1.05%

過去10年恒指分類指數12月份表現

年分

地產分類

工商分類

金融分類

公用分類

2020

-1.76%

4.53%

3.21%

-0.80%

2019

7.72%

9.83%

5.26%

2.56%

2018

0.95%

-4.85%

-2.03%

2.34%

2017

4.54%

1.20%

3.34%

0.11%

2016

-6.83%

-2.97%

-2.81%

-5.85%

2015

0.22%

-1.14%

-0.08%

1.59%

2014

-2.26%

-6.43%

2.70%

-1.95%

2013

-4.30%

-0.15%

-3.86%

-2.79%

2012

1.54%

2.02%

4.23%

-0.84%

2011

4.94%

0.58%

4.29%

-1.19%

平均

0.47%

0.26%

1.43%

-0.68%

免責聲明:本網頁刊載的所有投資技巧及分析,僅供參考用途。讀者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要自行判斷及審慎處理,更要自行掌握市場最新變化。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網頁及相關作者與受訪者無關,本網頁概不負責 。而本網頁所有專欄作者的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