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用股2021】兩大本地公用股中電控股0002.HK)和港燈-SS2638.HK)於週二(9日)同時公布了明年的加電費安排;其中,中電每度電將上調5.8%至128.9仙,為2014年以來最大增幅;港燈上調幅度更達7%,至每度電135.3仙,升幅是2007年以來最大,有關調整將於明年1月起實施。

路遙知馬力!高息慢牛股王可口可樂|EPS有望突破疫前水平|美股搏擊

Tesla概念股|盤點七大供應鏈港股!可買香港上市ETF間接投資Tesla

公用股2021|中電燃料漲價幅度驚人

兩電表示,由於國際燃料價格急漲,燃料調整費按實報實銷計入電費,故即使凍結2022年基本電價,但最終淨電費仍然上升。

資料顯示,中電2021年的燃料調整費為28.1仙,但除了3月稍低於該水平下,其後月份均上升,11月更飆升至35.4仙,增幅達約26%。

公用股2021|港燈調整費增幅達約7成

至於港燈的年度燃料調整費為17.4仙,3月至7月均低於該水平,其後價格漸增,至11月升至29.5仙,增幅達約70%。

為了降低電費加幅,今次兩電均動用了電費穩定基金來提供特別回扣,其中中電動用逾25億元提供兩項回扣,合計每度電減3.4仙;港燈則合計動用8.2億元,令每度電下降1仙。

另外,港府亦通過在中電2018至2023年發展計劃下的資本投資,額外增加31.52億元至560.95億元,將用於加強中電的輸配電系統,以應付預期的客戶用電需求。

港鐵兩巴明年齊加價

事實上,今次兩電加價,只屬一眾公用事業加價潮的其中一環,新巴、城巴將於明年元旦翌日第二階段加價3.2%;而港鐵0066.HK)部份車費優惠將結束,明年元旦日後,乘客支付的實際車費將上升3.8%。

按統計處早前公布的9月消費物價指數升1.4個百分點,電力、燃氣及水的消費物價指數,因能源價格持續上升,已較去年同期增23.6個百分點;而食品、衣履、雜項物品等物價指數亦有回升跡象,交通的物價指數已超越疫情前水平。

進入高通脹時代,如果不想財富被蠶食,買入公用股收息對抗通脹,可能會是不少投資者心目中的選項;而數到與本地民生最息息相關的公用股,除了「兩電一煤」中電、香港中華煤氣(0003.HK)以及港燈外,就是公共交通股港鐵、載通(0062.HK)和進智公共交通(0077.HK)。

中電本地售電量上升

撇除加電費因素,隨著疫情減退經濟復甦,中電本身業務表現亦有好轉,雖然截至6月底止中期純利按年跌23.2%至46.15億元,營運盈利按年下跌7%至56.98億元,但主要是受中國內地和澳洲業務盈利減少影響,上半年香港電力業務盈利按年增長3.6%至38.85億元。

而集團上月新公布今年首三季香港售電量增加至27,506百萬度,按年上升4.1%;其中,基建及公共服務用電量增幅最大,達5.9%,商業及製造業用電量亦分別增4.2%及3.8%,住宅用電則增加2.4%。

港燈溢利按年增加22.5%

至於港燈,截至6月底止中期業績可供分派收入為14.08億元,按年持平;收入52.49億元,按年增長9.4%,經營溢利為21.48億元,按年增加22.5%。

息率上,中電第三期中期股息每股0.63元,連同對上三季派息分別派0.63元、0.63元和1.21元,過去一年每股共派息3.1元,TTM息率4.1厘;而港燈中期派0.1594元,去年度末期派0.1609,一年派息0.3203元,TTM息率同樣為4.1厘。

港燈派息增長潛力較低

滙豐研究報告指,兩電明年1月起分別加電費5.8%及7%,新管制計劃將運行至2033年,固定資產回報率為8%,以保障電力供應商收益;該行認為燃料成本雖於2021年上漲,但兩電已將新增成本轉嫁。該行認為,中電額外增加32億元投資於電力網絡的加固項目,將對固定資產回報率模式下的收益有所支持;至於港燈,相信其作為公用事業信託應保持防禦性,意味着透過增長及收購以作推動派息的潛力較少。滙豐維持中電「買入」評級,目標價88元;港燈評級「持有」,目標價8.5元。

花旗報告則認為,兩電燃料費均全數轉嫁予用戶,但中電在內地和台灣業務因燃料費上升致回報受壓,在澳洲業務也具挑戰性,故看好港燈多於中電,因港燈明年預測股息率4.4%,高過中電的4.2%,維持兩電「買入」評級,中電目標價85元,港燈目標價8.8元。

煤氣明年會否加價受注視

繼兩電加價後,煤氣會否成為下一家宣布加價的公共機構,自然亦受市場注視。集團管理層6月時曾表示今年內不會調整本港煤氣費,但就未有正面回應明年會否加價。

相對兩電,煤氣盈利表現理想,截至6月底止半年股東應佔稅後溢利42億元,按年增加57.5%;除稅前溢利60.4億元,按年增長55.1%。

集團指,本地疫情逐步回穩,營商環境略見改善。雖然期內本港煤氣銷售量按年下跌2.8%至14,735百萬兆焦耳,但住宅煤氣銷售方面受惠於家居煮食及熱水用量增加;另外,本港爐具銷售量則受惠於疫情放緩帶動新居入伙量增加,較去年同期上升12.8%。

煤氣受惠內地燃氣需求增長

派息方面,煤氣中期息派每股0.12元,按年持平,連同去年度末期息0.23元,一年派0.35元,已是多年傳統,未計20送1紅股TTM息率3厘。

滙豐研究報告指,受惠內地對燃氣需求回復及新能源業務商品價格利好,預期煤氣內地業務下半年持續復甦,將目標價由11.9元調升至13元,維持「持有」評級。

另一大行大和則認為,煤氣上半年純利高於預期,佔市場今年全年純利預測的59%,期內沒有錄得所佔中環國際金融中心投資物業重估收益或虧損,盈利質素較高,該行因此上調煤氣2021至2023年度每股盈利預測9至12%,目標價由14.7元上調至15.5元,評級亦由「優於大市」升至「買入」。

屯馬線助港鐵中期扭虧

港鐵股價近年備受社會事件及疫情負面消息拖累,不過本年度中期業績見改善,受惠於屯馬線6月全線通車,集團上半年經常性業務收入按年上升3.2%至222.85億元,令業績扭虧為盈,由去年同期虧損3.3億元轉為獲利26.73億元;期內未計折舊、攤銷及每年非定額付款前經營利潤24.6%至76.64億元,除稅前利潤按年增長3.16倍至35.17億元。

隨著防疫措施逐步放寬,港鐵業務開始有復甦跡象。本地鐵路服務乘客量上升16.7%至6.46億人次,港客運業務總乘客量按年增加15.5%至7.36億人次,帶動經常性業務利潤上升1.1倍至9.12億元。

房地產業務支持港鐵盈利 現時息率近3厘

上半年物業發展利潤減少39.5%至31.47億元,其中香港物業發展利潤31億元,主要來自「日出康城」第八期,而投資物業重估虧損減少76.8%至13.86億元;中國內地及國際鐵路、物業租賃及管理附屬公司收入按年增長15.1%至120.5億元。

集團派中期股息0.25元,按年持平,可以股代息,連同去年度末期息0.98元,過去一年派息1.23元,現時息率接近3厘。

里昂:港鐵房地產業務發展強勁

里昂9月份報告表示,港鐵旗下房地產開發業務發展強勁,將持續支持盈利及現金流增長,將2022至2023年基本盈利預測上調各21%及3%,以反映樓價走勢預測及房地產項目預定時間表,又指股價較資產淨值折讓18%,高於平均水平14%,將港鐵目標價由49元上調至50元,維持「跑贏大市」評級。

載通連續兩年停派中期息

主要經營九巴的載通0062.HK)上半年業績同樣轉虧為盈,期內收入34.09億元,按年增加10.9%,錄得純利2,020萬元,相對上年同期虧損5,180萬元,主要是由於獲得政府補貼、乘客量回升以及自4月起上調票價令車費收入增加,抵銷期內燃料價格上漲導致燃油成本增加的部份不利影響。

按業務劃分,專營巴士業務營業額上升12﹒2%至32﹒87億元,佔總營業額96﹒4%,分部虧損收窄10﹒2%至3440萬元;其中九巴除稅後虧損擴大48﹒2%至3,690萬元,若不包括政府補貼2﹒79億元,則錄得除稅後虧損2﹒67億元;車費收入上升13﹒3%至29﹒76億元,總經營成本增長1﹒9%至32﹒37億元;機場龍運巴士除稅後盈利錄得270萬元,去年同期則錄得除稅後虧損1310萬元;車費收入減少16﹒5%至1﹒57億元;總經營成本下跌9﹒4%至2﹒22億元。

載通今次並沒派發中期息,是繼去年度後再次不派中期息,而去年度末期息派0.5元,現息率3.8厘。

進智公共交通10厘息

將於下週四(11月25日)公布中期業績的進智公共交通0077.HK),主要業務為於香港經營綠色小巴服務及提供中港兩地之跨境公共巴士服務。

集團截至3月底止年度業績,營業額下降16﹒9%至3﹒03億元,轉虧為盈錄得股東應佔溢利2,182萬元。期內整體毛利下跌48%至2,496萬元,毛利率下降4﹒9個百分點至8﹒2%。

截至3月底,集團共擁有公共小巴354輛,經營70條公共小巴路線;另經營居民巴士路線數目5條,車隊規模為8輛。年內,乘客量下降17﹒2%至4,580萬人次。

雖然市值不大,但進智公共交通自2004年上市以來,一直保持每年派息紀錄,即使在連續三年錄得虧損的2018至2020年度,都仍有派發特別息,而之前派息比率亦高見90%水平。去年度末期息派每股0.07元,派息比率87%,現息率高達10厘。

【按此訂閱《香港財經時報》HKBT 新聞快訊】

公用股比較

編號 股份 股價 息率 市值(億)
0002 中電控股 75.3 4.12% 1902
0003 香港中華煤氣 11.66 3.00% 2176
0062 載通 13.04 3.83% 61
0066 港鐵公司 42.5 2.89% 2632
0077 進智公共交通 0.7 10.00% 2
2638 港燈-SS 7.78 4.12% 687

數據截至11月12日

免責聲明:本網頁刊載的所有投資技巧及分析,僅供參考用途。讀者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要自行判斷及審慎處理,更要自行掌握市場最新變化。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網頁及相關作者與受訪者無關,本網頁概不負責 。而本網頁所有專欄作者的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