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息周期步近!美國聯邦儲備局週三(11月3日)正式宣布啟動「收水」,將目前每月1,200億美元的資產購買額度,每月减少150億美元,當中包括100億美元的美國國債購買額度及50億美元的按揭抵押證券(MBS)購買額度,按進度預計明年6月結束買債。至於市場關注的加息時間問題,聯儲局聲明中並無提及,只重申維持利率在目前水平是合適,直至實現充份就業及通脹回升到2%,並在一段時間內適度超過2%為止。

高息股2021|科技股都有高息!7隻科網股大部分長期派息!9厘起跳最高15厘

加息周期料聯儲局於2022年7月開始

聯儲局主席鮑威爾則表示,儘管局方調整了資產購買政策,但不意味發出利率政策訊號,強調現在並不是加息的適當時機;不過,從美國聯邦基金利率期貨顯示,市場對明年加息兩次的預測大致不變,估計聯儲局最快明年7月加息,加息周期步近!

面對加息周期愈來愈近,對於一些負債率高及盈利增長緩慢的公司來說,加息將令債務及資本成本增加,導致盈利受壓,不利股價表現;相反,息口上升可使銀行淨息差擴大,亦有利保險公司的財資收益上升,故金融板塊值得關注。

而香港股市中,最能直接受惠於美國收水及美息上升的,當數匯豐控股(0005.HK)、渣打集團(2888.HK)、友邦保險(1299.HK)、宏利集團(0945.HK)和保誠(2378.HK)五隻國際金融股。

匯豐控股第三季業績勝預期

匯豐控股早前公布了9月底止的第三季度業績,列賬基準除稅前利潤54.03億美元,按年升75.76%;首三季列賬基準除稅前利潤162.42億美元,按年更大升1.2倍,勝市場預期,主要由預期信貸損失及其他信貸減值準備撥回,以及應佔聯營公司利潤上升所帶動,經調整稅前利潤近60億美元,按年增36.3%。

另外,匯控截至9月底止普通股權一級資本比率(CET1)達15.9%,較6月底多0.3個百分點,更遠超集團中期目標區間14%至14.5%水平。

不過論到季績亮點,還是集團宣布恢復股份回購計劃,額度20億美元,屬市場估計上限。管理層更明言,由於集團盈利表現持續向好,加上資本水平強勁,資本累積進度較年初預測更快,料明年將繼續回購。

匯豐回購計劃2022年料持續

而雖然第三季度業績並無派發季度股息,但預告今年全年派息比率將為指引(guidance)區間40%至55%的下限,相對上半年派息比率僅20%,意味末期派息會更為慷慨,集團並將於明年2月公布2021年業績之時或之前,審視是否恢復派付季度股息。

摩根大通報告指,匯控第三季業績表現好於市場預期,加上利率前景改善,以及滙控表示將進一步回購,對資產質素有信心,故上調滙控今年全年盈測,2022及2023年盈測亦上調3%。

  • 目標價相應自52元上調至57元
  • 評級維持「增持」

英未展開加息周期拖累匯控股價

摩根士丹利則表示,基於匯控今年信貸減值情況及英國淨利息收入表現,上調其今、明兩年每股盈利預測各7.5%及4.2%,又預計滙控明年及2023年將有共30億美元股份回購,將其目標價由48元升至50元,評級「與大市同步」。

不過股價表現上,匯控卻未有因回購計劃而造好,季績公布後翌日(10月27日)於48元已行人止步,之後一週都是窄幅橫行;到本週五(11月5日)更因英國央行維持利率不變,令市場對加息周期開展的期望落空,英鎊和英國債息應聲下挫,匯控股價亦顯著下挫逾5%至44.6元低位。

加息周期, 匯豐, 渣打, 友邦, 保誠, 宏利, 國際金融股, HKBT, 香港財經時報
圖片:香港中通社
匯豐管理層更明言,由於集團盈利表現持續向好,加上資本水平強勁,資本累積進度較年初預測更快,料明年將繼續回購。

渣打四日累跌達10%

同樣受英國未開展加息周期影響的是渣打,而其股價表現比滙控更差,早在週二(2日)公布截至9月底止第三季度業績當日便下跌,四日累跌幅度達10%。

渣打第三季度除稅前法定溢利9.96億美元,按年大升1.29倍,除稅前基本溢利10.75億美元,增長44.3%;首三季計,除稅前法定溢利35.55億美元,按年增長72.41%;除稅前基本溢利37.57億美元,升39.15%。

期內收入上升7%,至38億美元,按固定滙率基準計算升5%。渣打預期,今年收入按固定滙率基準計算,將與去年的全年收入相若,而全年基本業務勢頭強勁,明年全年度收入可望重返增長率5%至7%的指引水平。

渣打憧憬回購計劃

至於財務表現方面,截至9月底集團普通股權一級資本比率為14.6%,高於13%至14%目標範圍。

不過,摩根大通在渣打公布第三季業績後,決定下調對其今年第四季收入預期,以反映季節性和匯兑表現,以及撥備較高的可能性,2021每股盈利預期下降8%,指短期前景好壞參半,但預料明年可迎來增長,又預期渣打於下一季度進行股份回購計劃,但目前對規模仍未確定,將目標價由68元降至62元,維持「增持」評級。

美銀證券報告則指,渣打第三季業績勝市場預期,不過,今年末季收入指引較該行預期低出1億美元;又指渣打重申自2022年起收入增長目標區間在5%至7%,相信已屬保守,因公司對息口敏感度高:

  • 重申予渣打「買入」評級
  • 目標價58元

保誠股份交投有待改善

保誠作為英資保險集團,一樣不能倖免於英鎊下挫,週五股價裂口向下,不過跌勢較輕,只跌約1.5%。

集團截至6月底止上半年度業績轉盈為虧,錄得股東應佔虧損40.1億美元,對比去年同期錄得5.12億美元純利,每股虧損154.2美仙。

各項業務表現上,壽險收入總額增長9.2%至33.84億美元,長期業務經調整經營溢利上升13.9%至18.07億美元,資產管理溢利增加13.3%至1.62億美元。

按地區劃分,香港及新加坡之稅前經營溢利分別增長11.7%及22.1%,至4.6億美元及3.2億美元,中國內地合營企業上升37.6%至1.39億美元,印尼減少9.6%至2.25億美元,馬來西亞增加16.5%至1.84億美元。

保誠冀獲納入恒綜指成分股

不過相對於業績表現,保誠近期更受市場關注的是其於9月時發新股集資,發行約1.31億股,當中5%在港公開發售,公開發售部份錄得1.43倍認購,最終發售價每股143.8元,所得款項淨額約185億港元或24億美元,預期將撥入保誠的中央流動資金以提高集團財務靈活性。

保誠2010年5月來港第一上市,成為集團繼倫敦和紐約後第三個上市地,但作為一家市值逾4,000億元的企業,其在港股份成交一向不多,唯望新股發行後情況能有所改善。

而保誠管理層亦曾表示,期望透過今次公開發售,擴大股東基礎及提高股份流通性後,未來可獲納入恒生綜合指數成份股,並成為合資格的港股通交易股份。

宏利美國市場增長勁

另一大型國際保險股宏利金融-S(0945),就剛於週四(4日)公布了2021年第三季業績,錄得股東應佔收入淨額15.92億加元,按年倒退23.02%;核心盈利增長4.4%至15.17億加元。

期內,普通股股東資金回報率由去年同期的16.4%回落至12.6%;普通股股東資金核心回報率為12%,較去年同期11.4%高;至於新造業務價值總額按年增長17.17%至5.39億加元;年度化保費等值銷售總額增長0.42%至14.36億加元。

首三季公司股東收入淨額按年增長22.73%至50.21億加元;核心盈利增長19.44%至48.28億加元;每股普通股攤薄盈利2.51加元。普通股股東資金回報率為13.7%,高過去年同期的10.8%;普通股股東資金核心回報率為13.2%,亦較去年同期的10.6%高;新造業務價值總額增長28.56%至16.88億加元;年度化保費等值銷售總額增長10.2%至46.36億加元。

加拿大股息稅高要留意

按地區劃分,亞洲新造業務價值上升15%至3.99億加元,加拿大新造業務價值錄得7,100萬加元,按年上升6%,美國新造業務價值則按年勁升162%,至6,900萬加元。

與保誠相似,市值近3,000億的宏利,平日交投同樣不多。不過集團主力業務位於北美成熟市場,一直有穩健增長,而且屬一年派四次息的季息股,過去八季每季都派0.28加元,息率達4厘樓上,不過因加拿大會徵收25%股息稅,所以想長線持有收息的投資者要考慮這一點。

憧憬中港通關利好友邦

最後,特區政府期望明年2月,即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三周年時,能夠與內地開展較有規模的通關安排,對友邦保險產品銷售有利,可望令新業務價值重拾升軌。

友邦保險為最大的泛亞地區獨立上市人壽保險集團,覆蓋18個市場,包括中國內地、香港、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澳洲、印尼等。
集團即將於下週五(11月12日)公布第三季業績,而截至6月底止中期業績,按固定匯率計算,新業務價值按年增長22%至18.14億美元,若按實質匯率計按年升29%,勝預期;年化新保費增長13%至30.6億美元;新業務價值利潤率增加4.2個百分點至59%。

大行睇好友邦保險第三季業績

瑞信研究報告預期,友邦首三季新業務價值為25.67億元美元,按實質匯率計(AER)升21%、按固定匯率基準(CER)升16%;當中單計第三季為月7.53億美元,按AER計升7%、按CER計升5%;另預計友邦首9個月中國新業務價值按CER計按年升10%,當中第三季錄低單位數跌幅,但表現仍較同業好。

瑞信將友邦2021及22年盈利預測分別下調4%及2%,又預期新業務價值分別按年升20%及17%,維持「優於大市」評級,目標價由120元下調3.33%至116元。

大和報告則預計,友邦今年第三季新業務價值將增長逾20%,而利潤率和首年保費均會取得升幅,今年首九月按實際匯率和固定匯率計算的新業務價值將分別同比增長22%和16%。

  • 重申友邦「買入」評級
  • 維持目標價140元

免責聲明:本網頁刊載的所有投資技巧及分析,僅供參考用途。讀者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要自行判斷及審慎處理,更要自行掌握市場最新變化。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網頁及相關作者與受訪者無關,本網頁概不負責 。而本網頁所有專欄作者的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