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急症室加密貨幣比特幣自4月升穿6萬美元後回軟,一直跌至6至7月低位約32,000美元整固,近期又再度回升,重上45,000美元之上,一個月升逾五成。另一隻虛擬貨幣以太幣,走勢更加誇張,由7月低位1,720美元,升至近日最高逾3,200美元,升幅接近一倍。

分析師預言Bitcoin年底前見10萬美元

近日市場又再唱好加密貨幣,曾在摩根大通擔任首席美股策略師的Tom Lee,便預言Bitcoin年底前將見10萬美元,還有戲院AMC及Amazon等接受比特幣付款等好消息,都是刺激Bitcoin回升的重要因素。 

事實上,去年12月底我在《香港財經時報》寫過的一篇文章《Bitcoin升幅超過210%  虛擬貨幣再度瘋狂   投資比特幣還是黃金》,當時Bitcoin價格剛破頂,那時已經說過投資Bitcoin值博率比黃金高,結果文章出完短短數個月,便炒上超過6萬美元,升幅之勁連我都不太敢相信。

比特幣愈來愈普及

當時我所持的其中一個理據是,Bitcoin已經愈來愈普及,很多市民都可透過不同渠道買到,應用範圍亦愈來愈廣泛。唯一風險就是政策,像美國、中國等一聲令下禁Bitcoin,就可以左右其升勢。

然而,當全球愈來愈多人參予Bitcoin或以太幣等虛擬貨幣使用,單一政府的影響力就愈來愈細,要推倒虛擬貨幣,就要全球政府聯合起來禁止使用才行,但各國政府又是否可以如此齊心做到呢?

小注低位買入博倍升

個人認為,虛擬貨幣的炒作浪潮會不時出現,大起大落的幅度更令不少投機者著迷,但因為其走勢太難捉摸,所以最好抱著「輸粒糖、贏間廠」的心態,小注在低位買入,如果升幾倍固然開心,若然全部輸掉又不會肉痛,用這種策略去捕捉虛擬貨幣大升浪,也不失為一個方法。

有不少人嫌直接買加密貨幣太麻煩,索性轉買以下相關概念股,直接買股份一來轉身快,二來又不用擔心有電子銀包被盜或遺失密碼等風險,壞處就是未必跟足虛擬貨幣的升幅。

最大加密貨幣交易所Coinbase

Coinbase(美股編號:COIN)是美國最大的加密貨幣交易平台,除了比特幣之外,亦有交易以太幣、狗狗幣等虛擬貨幣。Coinbase剛公布的次季業績,其收入按年大升10倍至22.3億美元,純利大增49倍至15.9億美元。

Coinbase期內每月用戶交易人數按季升44%至880萬人,交易額按季增加38%至4620億美元。由於其他加密貨幣交易量上升,比特幣佔Coinbase的交易量已下跌至24%。

Coinbase有強勁的競爭對幣安Binance

Coinbase今年4月於美國掛牌,上市前不少分析員稱會升到1,000美元,上市首日曾高見429.54美元,可惜一上市便遇上比特幣大跌,再加上估值貴成為詬病,所以股價一直跌至200美元始見回穩,直至近日各加密貨幣回升兼有靚業績支持,股價始有點點起色。

炒Coinbase的概念有如港交所,當加密貨幣交易頻繁,盈利自然水漲船高,所以Coinbase股價重點要看加密貨幣交易量。但不同於港交所的是,港交所屬獨市生意,而Coinbase還有強勁的競爭對手、來自內地的幣安Binance,對手風險不容忽視。

兩大加密貨幣ETF - GBTC及ETHE

不想直接買加密貨幣,也可透過ETF曲線投資。其中兩隻最著名的ETF為GBTC及ETHE,兩者都是由Garyscale成立的信托基金,前者持有比特幣資產,後則者則是以太幣。

ETF好處是買賣有如股票般方便,但卻因為會收取管理費,升幅不一定會完全跟足比特幣或以太幣,會經常有溢價或折讓出現,投資時宜留意。

兩大加密貨幣支付平台PayPal及Square

隨著加密貨幣愈來愈普及,大型支付平台都開始支持加密貨幣。Square(美股編號:SQ)早於2017年已增加了買賣比特幣的功能,用戶可透過其Cash App直接購買或出售比特幣。去年10月,支付龍頭PayPal(美股編號:PYPL)亦宣布加入買賣及持有比特幣功能,甚至讓用戶以比特幣作為支付方法之一,PayPal亦同時支援以太幣及萊特幣等,令兩者頓時變成加密貨幣概念股。

Square第二季業績,整體收入升143%,達46.8億美元,當中比特幣佔27.2億美元。毛利按年升91%至11.4億美元,第二季由虧轉盈,賺2億美元。惟PayPal第二季收入只按年升19%至62.4億美元,利潤按年跌23%至11.8億美元。

ATM變提款機ATM?留意中概股一個最大風險!人棄我取隨時中伏|理財急症室

第三方支付平台絕對會受惠

當愈來愈多商戶接納加密貨幣交易,尤其是網上商戶,第三方支付平台絕對會受惠,但亦要留意大家坊間也有不少競爭對手,事實上,今年首季Visa(美股編號:V)及Mastercard(美股編號:MA)也宣布接受加密貨幣作支付結算,競爭只會有增無減。

另一方面,第三方支付平台亦要面對消費下跌的風險,假如經濟不景,進入通縮,人民不願消費,亦會影響到支付平台的盈利表現。

作者簡介:Sammi曾在財經雜誌擔任高級記者及執行編輯,廣泛接觸不同投資及理財資訊,經驗逾十年,現從事理財策劃及數碼媒體行業,Facebook Page《理財急症室》、YouTube《Sam Sam Channel》及網頁《理財KOL》主理人,內容涉獵股市、樓市、移民、稅務、保險等理財不同範疇。

免責聲明:本網頁刊載的所有投資技巧及分析,僅供參考用途。讀者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要自行判斷及審慎處理,更要自行掌握市場最新變化。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網頁及相關作者與受訪者無關,本網頁概不負責 。而本網頁所有專欄作者的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