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提出了解決房屋政策的概念,他認為香港有大量土地,並提倡一籃子方案去解決,可謂千帆並舉,包括了想透過簡化「城規條例」、「土地收回條例」及港深邊陲地區,而港深邊陲地區將會透過「交通基建先行」的模式進行,例如北環迴線鐵路一帶。

2049年才解決劏房問題 不是中央期望速度 

這些我都絕對同意的,只是,當他提出2049年才可以完成解決香港劏房的問題,這點相信我和很多市民都表示失望的,我們都相信這個不是中央所期望的速度,但是他提出的2049年,總算是將問題量化了,量化的好處首先是讓香港人知道過去20年反對造地,甚至把造地妖魔化的後果,後果不只是令香港停止了發展,連房屋問題都要到2049年才可以得到解決。

20年粗略估計 建少了50萬個單位

我想重申指出,香港在過去20年裡面總共少建了50萬個單位(90年至97年香港的公私營房屋供應平均每年約是6萬伙,這是回歸前的數字,亦即是市場的需求,如果我們用6萬伙來做一個需求的話,所以這20年粗略估計,是建少了50萬個單位)。

香港有移民潮好處遠多於弊處!商舖租金及售價齊跌五成!是創業好機會|平民財技

西方的價值觀都是思想毒品!尋求重新立法、中央釋法令建屋力量可回復|平民財技

住宅供應回復正常 幾年內就可解決劏房 

如果有這50萬個單位,香港應不會存在劏房問題的,而1997前十年,私營房屋及公營房屋平均每年的供應分別都是3萬伙和4萬伙以上,我認為,如果我們增加供應,令住宅供應回復正常,其實區區那20萬人住的9萬多個劏房,其實在幾年內我們就可以追上,就可以解決。

需要高官克服困難的意志

祈求香港的官民上下團結為未來的房屋政策努力,說房屋政策要上下團結努力不為過,房屋政策當然再需要有高官克服困難的意志,亦當然要有市民支持的。

有人說香港人的貧富懸殊問題是源於土地供應不足,但我認為更正確應該是因為香港人長期「有地唔起樓」和「有能力唔買樓」,隨著時間的過去,所有土地也被作繭自困了,本來有能力的人已負擔不起不斷上升的樓價了,再加上傳媒和網上社交平台長期等負面情緒,官民都沒有足夠意志去向前奮鬥。希望由奧運奪金開始,香港人重拾奮鬥力量。

按此訂閱《香港財經時報》HKBT 新聞快訊

作者簡介:汪敦敬撰寫樓市評論文章20多年,於2009年金融海嘯後認為市場會出現新的秩序及邏輯,主力撰寫有關新常態(new normal)文章,更強調在機會成本的法則下「買不買樓也充滿風險」甚至「不買樓的風險更大」!同時創立的「龍市理論」準確推演到市場的變化,得到廣泛認同及高度評價。
近年汪氏提倡「平民財技」,認為在波譎雲詭的世道中一般市民也應該講究理財的技術,故撰寫普羅大眾也能掌握的財技分享。汪敦敬經營企業的格言是「上善若水」,認為營商要「追求增值不求奪財」,祥益地產高度參與社區公益及慈善活動,融為一體!

免責聲明:本網頁刊載的所有投資技巧及分析,僅供參考用途。讀者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要自行判斷及審慎處理,更要自行掌握市場最新變化。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網頁及相關作者與受訪者無關,本網頁概不負責 。而本網頁所有專欄作者的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