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樓懶人包】近期香港樓市活躍,上車客固然要揾樓,不少持有物業的業主也希望換樓。其實,換樓跟首次置業一樣也不容易,究竟何時先賣後買,或先買後賣,留意的地方不少,本文分析這兩種換樓方式,再問業界人士意見。

先賣後買:換樓期需暫租物業居住

目前換樓有兩種方式,分別是「先賣後買」和「先買後賣」。「先賣後買」是指先把舊有物業賣出,完成所有買賣手續後才購入新物業。選用這種換樓方式,要考慮以下要點:

(1)賣出物業後,未必隨即可以買到新物業,期間可能有數個月揾新物業。在這段時間,換樓人士要暫時租住單位,或者以「售後租回」形式租住原先單位,故需要預留足夠錢用作租金支出。

有可能因無法周轉而告撻訂

(2)一賣一買的成交時間相隔不可太短,相隔兩星期至一個月時間,以便有充裕時間處理手續及資金,一旦賣樓過程延誤數日,也有時間補救。

(3)賣樓時,一旦買方撻訂,賣方很難一下子物色到新買家。如果換樓人士已簽署新物業買賣合約,便需要另找首期上會,有可能因無法周轉而告撻訂。

簽必買必賣合約防撻訂

(4)承接上一點,若果首期要倚靠舊樓套現才可取得的話,那麽最好跟舊物業的買家簽署必買必賣的正式買賣合約後,才購買新物業。為何這樣做?因萬一舊物業買家撻訂,購入的新物業也可能受連累而撻訂,故簽必買必賣合約可保障自己。或者賣舊物業時,在臨時買賣合約內加簽必買必賣條款,同樣有保障作用。

(5)先賣出物業,取得一筆資金,便可以支付新樓首期,或者支付租金等,暫時令資金周轉不太緊絀。

換樓客回復首置身份

(6)賣出物業後,換樓人士便回復首次置業身份,稍後再買樓時就毋須繳付雙倍印花稅,只須支付較低的第2標準稅率印花稅,並可承造最高九成按揭。

(7)舊物業沒有按揭保險,可先申請最高八成按揭保險,留待舊物業簽署了「轉讓契」,正式成交,銀行可加借多一成按揭保險。但若果舊物業有按揭保險,銀行需要留待舊物業完成交易後,才可為新物業提供按揭保險。

先買後賣:需預留錢付首期雜費

另一種方式「先買後賣」,是指先買入新單位,待入伙後才把原有單位賣出。選用這種方式換樓,有以下要點留意:

(A)換樓人士買入新單位,即持有新居所,無需如「先賣後買」要暫時租住單位,有租金支出,可節省這筆使費。但換樓人士卻要預備一筆錢支付首期、印花稅、裝修費等,至少數百萬元。

屯馬綫通車效應 土瓜灣樓市未算高 2022年沙中綫落成 仲量聯行:樓價可望進一步上升

白居二申請按揭獲批九成不易、轉讓有限制!為何買新樓齡居屋較著數?

若年內賣舊物業可獲退稅

(B)換樓人士本身已持有物業,先買入新物業,再賣出舊物業,在這段期他需要為新物業繳付15%從價印花稅(DSD),一年內賣出舊有物業後,便可以申請退稅。

但一旦一年退稅期迫近,換樓人士未能售出物業,可能要減價賣樓。

退稅金額實例

退稅金額是支付15%印花稅和第2標準稅率差額,以下例子可說明:

  • 假設樓價8,000,000元
  • 支付15%的稅額是8,000,000元×15%=1,200,000元
  • 第2標準稅率稅額是8,000,000元×3.75%=300,000元
  • 兩者差額是1,200,000元-300,000元=900,000元。

第二個物業按揭成數會收緊 

(C)換樓人士不屬於首次置業,故申請按揭時難以借到九成按揭,並需要通過壓力測試。 

(D)同樣在承做按揭上,換樓人士買入第二個物業,故銀行在批出按揭成數方面會收緊。比方第二個物業樓價600萬元,原先可批出六成按揭,即貸款額360萬元,但現在只可批出五成按揭,即貸款額只有300萬元。同時,壓力測試會較為嚴格,供款佔入息比率收緊,如只有一個物業,供款佔收入不多過一半,在接受壓力測試時,加息3厘後供款不得多於六成,但第二個物業則要向下調一成。

現趁市升適宜「先買後賣」

究竟現時選用「先賣後買」或「先買後賣」較為適宜?第一太平戴維斯估值及專業顧問董事總經理陳超國表示,過去數個月樓價持續上升,適宜選用「先買後賣」方式。他指出,若果樓市向上,應選用「先買後賣」,因先買入時價格被「鎖死」,市升時賣出物業會較容易,售價亦理想。

陳超國說,一旦樓市下跌,就不適宜「先買後賣」,因未來樓市持續下跌時較難賣出物業,如急需現金,容易被壓價。他覺得,市況差時,「先賣後買」會較適宜。

換樓時租樓不宜過長

假如換樓人士放售舊有物業,成功售出,但又未能夠物色到心儀的新物業,通常都會暫時租住另一個單位,或者跟親人暫住,留待買到新物業時搬入。然而,在這段換樓時間,若果選擇租樓,最好租住時間不適宜太長,因樓市正上升,太遲

再買樓,售價可能較現時高,故租樓最好不超過一年會較佳。沽貨後租樓的做法,租樓時間長一些,在樓市逆轉時會較適宜,因可以靜待跌市時執平貨。

免責聲明:本網頁刊載的所有投資技巧及分析,僅供參考用途。讀者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要自行判斷及審慎處理,更要自行掌握市場最新變化。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網頁及相關作者與受訪者無關,本網頁概不負責 。而本網頁所有專欄作者的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